因为作老师,关心的自然是孩子。尤其是因为每周末带一个固定班级的中文课,跟中国孩子的接触多一些,我发现,在加拿大的中国孩子,和国内的孩子不同,和加拿大本土的孩子相比,也有些区别,可谓是“自成一路”吧。
和国内孩子相比,移民孩子对学习的理解比较“全面”
现在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凡华人的孩子,都比较用功刻苦。这虽然不假,但并不是所有的移民孩子都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我班上有好几个孩子,上学来常常带着手机耳机游戏机,一下课就抢分夺秒地玩。这些孩子的成绩往往都是中等偏下,而且我也知道不是他们不行,而是他们不愿花太多力气,用有些孩子的话说就是:“只要pass就好”——加拿大人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他们倒是一学就会了。
当然了,孩子的表现也反映了家长的态度。有的孩子考试得零分,我不得不打电话找家长聊聊。有的家长就说,我的孩子的事情比较多啊,要打篮球练武术上钢琴课练珠心算……这比起国内很多“家长”味十足的家长来,我倒是蛮欣赏这些能够体谅、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的移民家长来,这,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家教”的结果吧。 u.i a s k.c a
华人孩子的自信心在逐渐提高
也许是在日校被锻炼的结果吧,华人孩子对“公共演讲”和“自我表现”这些词并不陌生。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口语,我搞了一个“系列演讲”的活动,活动期间,就连平时不善言辞、文静含蓄的孩子,到了演讲的那一天也是有备而来,不但毫无惧色,而且还精神抖擞、演说和表现都很有“专业水平”,不由得让我刮目相看。
今年春节中文学校搞联欢,请了当地的政要来参加,是一个济济一堂的联欢活动。而主持活动的,是两个女孩子,其中一个,是我以前的学生。当时在我的班上,她的中文水平算好,但不是特别突出,所以这个学生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可是这次主持,虽然她是用英文主持,但是她的那股子不亢不卑的态度、流利的英文和高度自信的态度,给了在场每一个人很深的印象,连发言的政要也表示了对她的主持能力的欣赏。
我希望我的班上的华人孩子,不管日后中文能力如何,至少在对待自己能力的信心上,不输给任何别的孩子。
华人的孩子没有本地的孩子“甜”
当然了,我这里不是作为一个华人孩子的缺点在谈,而仅仅是一个观察而已。外国的小孩子,也许从小被父母hug和kiss的次数多一些,大多数都比较 “sweet”。比如说,我在日校代课,虽然和某个班的学生相处只若干个小时,但是到了放学回家之际,有的孩子就会走过来给我一个拥抱,说“thank you for teaching us”,有的小家伙还会很嘴甜地说:“you are the best teacher”。虽然我还算有自知之明,但当时听到这些话,心里还是甜丝丝的。
最让我感动得还是我实习期间所带的一个六年级,和二十几个学生相处了两个星期,临走全班准备了一个硕大的有全班同学签名的卡片给我,还给我大了一个4+。让我感动得还不止这些。后来我的第二个实习还在这所学校,我回去的第一天正赶上学校的一个大“集合”,我先到了体育馆,等我代过的六年级班入场的时候,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一个两个三个….所有看到我的学生都主动走过来给我一个大大的hug。那一刻就奠定了我要为教育“献身”的决心。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不光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其实老师,尤其是新老师,也很在意学生对他/她的工作的肯定。
相反,我代的中文六年级班,和学生处了一个学期,学期结束之际,有的学生跟老师连声“再见”都不说就走人了,实在让我有点儿失望。华人的孩子,还是比较内向含蓄的多一些吧? .
华人孩子的“公益心”比较强
教中文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对学中文感兴趣。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感兴趣,可是一说到中国,有的学生联系他/她暑假回国的经验,说她/他不喜欢,因为“那里好脏噢,有人往地上吐痰”。我尝试着说服这些学生:“中国人好多,自然什么样的人都有了,个别一些人并不能代表整个的中国人啊”。可是没用,这些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孩子,他们对环境的要求已经有些难为水了。虽然用暑假回国这样的事例不一定能调动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了加拿大的中国孩子从小就有了关心社会环境的“公益心”,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另有一次在中文课上,我的五年级的学生们在等试卷的时候发生了争执。原来,那天的天气很好,教室里的“能见度”比较高,于是大部分同学都嚷嚷着那一天就不要开灯了,为了“节约能源”。我为学生们“主动自觉地关心环境”的态度所惊喜,自然马上说好,可话音未落,一位戴眼镜的同学说他看不清楚,需要开灯,并且立即付诸行动,走过去把等打开了。还未等我开口,那些赞成关灯的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要过去关灯,开灯的挡着不让,一时间大有兵戈相见的架势。
于是我裁决:开灯考试,考完后就把灯关了,好在架没有打起来。这件小事让我看到了海外华人孩子关心社会和环境的可爱之处。
- 关键字搜索:
- 说说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