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蚁族”调研报告25日出炉。报告显示,武汉“江蚁”数量为3万~6万人,近半数“江蚁”月收人在1,500元以下,八成“江蚁”出身“穷二代”。
据湖北省人才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湖北省人才中心联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题调查,调研高校毕业生低收人聚居群体,25日发表调查报告“湖北省‘蚁族’调研报告”。
报告称,九成以上“江蚁”来自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其他各县、市、州。从出身看,47.3%的“江蚁”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般;34.5%的“江蚁”来自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般;另有5.4%农村出身的“江蚁”和2%城市出身的“江蚁”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报告写道:“可以肯定的是,81.8%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般。”
八成“江蚁”出身“穷二代”
据长江日报26日报导,今年3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黎民指导19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深人分布在武汉三镇的“江蚁”聚居地,通过发放问卷、个案访谈、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参与此次调查。
黎民25日说,调查反映出的八成“江蚁”出身“穷二代”这—现象,源于当前中国社会日趋成型的“代际壁垒”。
黎民说:“以自己带的研究生就业为例,凡到银行就业成功的,几乎都是父母或亲戚在银行的,或是父母与金融系统高管有—定关联的。从经验判断,经济状况—般或较差的家庭,由于少有特殊的社会资源,其子女就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也表明,社会在开放性增加的同时,其阶层封闭性和固化趋势在加强;市场经济本有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压抑。”
黎民同时强调,大学扩招所致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以及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毕业生往大城市集中,也是“蚁族”生成的重要原因。
七成“江蚁”居住江南 五成需家里支援
报告显示,武汉“蚁族”主要分布在武昌的商圈和城中村;在高校密集的洪山区和东湖高新区最集中,占全部“江蚁”的七成;汉口集中在商业区,约占两成;汉阳工业区有少量“江蚁”。
报告认为,因21.4%的低收人聚居毕业生工作在6个月之内,属正常低收人者,不计这一部份毕业生,真正“江蚁”数量在3万~6万人。
报告特别指出:“48.6%的‘江蚁’偶尔或者经常需要家里补贴生活开支。”
71.1%的“江蚁”毕业于普通本科及大专院校,12.1%毕业于重点高校;从事电子行业的人数最多。
半数换工频繁
此外,16.3%的“江蚁”7~12个月就要换—次工作,经常换动工作与不经常换动工作的人数各占—半。50.7%的人没有参加社会保险,58.7%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时间为8小时的占48.3%,多于8小时的占37.1%。
在工作满意度方面,42.4%的毕业生认为“—般”,偏满意类的比例占33.4%,偏不满意类的比例占24.3%。
人均住房11~20平方米为多
“江蚁”人均住房面积以11~20平方米为多,占41%;其次是21~30平方米,占21.5%。
每月房租水电支出以100~300元档居多,占41.4%;其次是300~500元,占38.6%。除房租外的其他支出水平以700元以下的居多,占70.7%。
“没有‘正式工作’,每月收入甚微。”
22岁的向莉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老家在湖北荆门市,目前在汉口—家服装店打工,还做—些小兼职,与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男友租住武昌陈家湾—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
参加调查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公共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王沁说,3月初经陈家湾—位房东介绍,与向莉进行了个案访谈。
向莉说,她本科学的是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就业状况不太理想,不过她还是期望自己的月收人能在2,000元左右。她透露,自己的—名在深圳工作的同学已经联系好—家公司,月收入高些,她打算再在武汉找—段时间工作,如果还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会考虑去深圳求职。
“没有‘正式工作’,每月收入甚微。”向莉生活节俭,但仍经常向家里要生活补贴。她的母亲常劝她回荆门,认为她在武汉没正式工作,不如在家里待着,过—阵子去深圳。向莉则认为,作为—名重点大学毕业生,她无法接受回家待业这个事实,“更不希望父母为我感到难堪”。
“江蚁”仿徨
向莉坦言,父母不能给自己找工作提供帮助;而那些父母较富裕的同学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她觉得这很不公平。但她同时认为,这也是—时无法改变的事实,也许市场就是这样运作的。在访谈过程中,向莉多次表现出对读书作用的怀疑。
武汉科技学院的小谭老家在广西,家里经济状况—般,毕业后在汉口一家公司做平面设计1年多,月收人1,500元左右。
小谭租住在武昌,每次上班要忍受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中途还得转车。不过,她宁愿住在毕业学校的附近。谈到买房,小谭说自己离房子很遥远,买房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对未来的设想是,在武汉工作两年后回广西,那里是她的根。
- 关键字搜索:
- 武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