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了进行城市改造而拆除北京的大片胡同,始终是北京市发展过程中引发舆论广泛思辨的重要议题,尤其是毛泽东未采纳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建议,在北京旧城外另辟行政中心,而把重要国家机关安置在北京市正中心之后,城墙、牌楼、胡同等重要历史遗迹和老北京文化的灾难就开始了。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以及数十代老北京人在其中生活的底蕴,胡同不只是文物,而成了一种重要的北京文化。也正因为历史悠久,胡同里年久失修破败的四合院,不符合现代化需求的居住条件,也引起了拆除与保护两派的激烈交战。镇胡同 每年消失600条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表示,胡同就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但据统计指出,1949年北京约有大小胡同7,000多条,到了1980年代,只剩下了3,900条左右。而后随着北京快速的城市建设,城区内的胡同几乎以每年600条的速度快速消失。这不止是残屋败瓦的清理而已,而是重要文化的丧失。
“四合院和抽水马桶”的作者刘心武认为,大家应该体谅居住在简陋四合院内居民的不便,冬天没有暖气设备、下雨会淹水漏水,就连最基本的上厕所问题,都要到外面公厕解决。也很多北京知识分子认为,除非大破,否则无法大立,主张以新建筑来取代破旧四合院。
但作家冯骥才指出,文物与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文物是历史过程中具有经典性的人文创造,以皇家和宗教建筑为主,而文化多为民居,这些民居中保留着鲜活的历史血肉和这一方水土独有的精神气质,所以保护胡同和四合院,就是保护文化。老舍之子,作家舒乙更强烈指出,胡同与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第2座城墙,一定不能拆。
在城区中胡同都拆得差不多了之后,保卫派的声音以及对传统文化重视的风潮逐渐被突显出来,北京市在2004年推出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风貌修缮标准”,将二环内包含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区内68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视为保护区,共有约500条胡同,区内不得任意进行改建动作。
另外,北京市政府也意识到,胡同和四合院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加强保护并适度开发,东城区就在2006年开始启动“百条胡同整治工程方案”,不但出资修缮老胡同,更引进咖啡厅、小酒吧、艺术品铺子、四合院民宿等特色商店进驻,成为新兴的休闲景点,南锣鼓巷和后海,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反而成为重要的文化观光景点。
四合院 卖的是历史
而在北京市政府大力寻求胡同新用方法的同时,民间力量也积极赋予残破老四合院新的生命力,像是吸引高端消费阶层搬进四合院中居住,在保护胡同的同时,也让老四合院有新利用价值,是目前逐渐崛起的趋势。
专营四合院销售的顺益兴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张帆,就是当中佼佼者。张帆说:“四合院卖的其实是历史。”
张帆指出,四合院买卖是从2002年北京市政府实施发还产权,并清理文革户之后开始的,让以前原屋主可以凭产权证明,或是寻找历史资料,证明对四合院的所有权后,才能进行买卖。
买卖四合院是个非常麻烦的生意,国民政府迁台后,许多四合院因人去楼空而产权混乱。且1958年中国大陆政府对私人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国家统一承包出租,再加上1966年展开的文化大革命,许多临时户口挤进四合院中,让原本单纯的四合院变成了群居的大杂院。
经过这么多年战乱和世代交替,四合院里变成大宅院,脏乱得一塌糊涂,且产权错综复杂,甚至有的钉子户不愿搬迁,因此诸如张帆等人经营的四合院销售公司除了协助业主寻找房源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业主摆平这些产权纠纷问题。
想买和想卖 比例20比1
过去紫禁城周围的四合院以前都是王公贵族的居所,所以不但有很多历史典故可以考究,而且建筑规制也高,因此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而且,东、西城区内的四合院很多都被拿去当公家机关办公室、公家住房等用途,真正可以拿来交易的私人四合院,只占了五分之一左右而已。张帆说:“目前想买和想卖四合院的比例是20比1,就算有钱也得等。”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抢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