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胶囊公寓更像是黑色幽默
老百姓的智慧从来都是无穷的。面对疯涨的房价,在无奈、无助又无语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反抗心态。
这不,深圳集装箱蜗居现象尚未淡出公众视野,一位北京老人设计的“胶囊公寓”呱呱落地。
胶囊公寓,顾名思义就是像胶囊一样的房子,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小:房间长2.4米、宽仅0.72米,刚刚够一个中等身材偏胖的男士平躺着。
胶囊公寓的设计者是78岁的黄日新老人。据他介绍,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里面可躺、可坐、可看电视、上网。黄日新老人说,他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过渡性住房问题的办法。
老人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令老人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善举关注的多,真正来他这租房的寥寥无几。
一方面,房价高企不下,租金水涨船高,蚁族们为寻一片安身之地叫苦不迭;另一方面月租200元的胶囊公寓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
只要我们仔细打量一下胶囊公寓,你会发现,它在解决新大学生过渡性住房方面不会有所作为。首先,狭窄的空间似乎演绎着一个黑色幽默。长2.4 米、宽仅0.72米的房间放一张单人床都捉襟见肘,又怎么能饮食起居?关键是,住进胶囊公寓,不仅仅是面积狭小,更重要的是人的尊严打了折扣。莘莘学子绝对不愿住进没有起码人格尊严的弹丸之地。
胶囊公寓的居住功能成问题,但其劝世功效和警示作用有目共睹。正如黄日新老人所说,希望引起社会对蚁族困境的关注,引起政府对高房价的强力遏制。从这个层面上看,似更应解读为民众化解蜗居尴尬的民间智慧,是对当下楼市暴涨局面的无情讽刺。
所以,胶囊公寓的出现和被冷落的现实,应该让那些政府要员们,说大话不腰疼的房地产商们幡然悔悟:构建和谐社会,凭胶囊公寓实现不了,没有住房不会和谐。让百姓“居者有其屋”,是政府和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 关键字搜索: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