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京津之间的河北省永清县,北宋年间为宋辽边境,曾是宋辽两国连年征战的古战场。在民间广为传诵的杨家将曾在此作战,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县内宋时所建的55个村庄中,有老君堂、鞑子营、韩台…共36个村庄的村名与宋辽战争有关。
据记载,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曾连年征战,前后达200年之久。当时,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据,弱宋与强辽如何能对峙200年?
随着沉睡地下千年之久的古战道揭去神秘面纱,人们才渐渐明白:那时,“地道战”在军事上就已被广泛应用。永清境内纵横交错300平方公里的古战道,被历史和军事学家们称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古战道如何重见天日
河北省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之间,县城距北京市区60公里距天津市区60公里。该县始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为益昌县,后历经变更,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永清。
从永清县城往北走5公里,就是1000多年前北宋与辽国两军对峙的古战场。“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记载,想象当年古战场上两军搏杀的惨烈场面。而作为当时的军事工程,曾在两军对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战道,则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而不为人知。
永清古战道
1948年夏永清大水。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的瓦屋辛庄村成了水乡泽国。村民们在惊惶失措疲于奔命之际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村内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间积水皆无。胆大的村民们来到村子西北角一看只见偌大一个洞口。“地洞,地洞,水流进了地洞!”这时,人们才明白巨响之后积水消失的原因。
1951年,位于县城正南方向2.5公里处的南关,一家住户室内突然塌陷。惊讶的户主不敢声张,遂用木板盖住洞口,终日烧香拜佛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南关发现地道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当时的县政府工作人员,后来曾任县统计局局长的李景泰,带着枪、匕首、粉笔、蜡烛,从洞口钻了进去。
“下去以后,我们发现了地道。面积约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几道小门,每个门连着一个地道曲曲折折。洞内有小屋,屋内有炕,炕上有灯台,有的还有未燃尽的蜡烛。”今年已经74岁的李景泰老人,回忆当年在洞中看到的情景。后来,曾有数百人怀着好奇的心情,钻进过这个地道。
1988年,永清县成立了古战道开发小组,经过多方考察考证,发现古战道在永清县分布极广,覆盖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
古战道是何时何人所建
古战道,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军事工程。在考察中专家发现,永清的古战道不仅规模宏大,分布点广,而且洞体结构复杂布局严密。设施上,既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用设施,又有气孔、置灯台、土炕等生活设施。
建造所用的巨型青砖,规格均为30×16×8(厘米)。这种素面砖硬度大、土质细,制造时采用高温烧制。显然,这在当时是一个整体工程。
永清古战道
那么,规模宏大的古战道是何时何人所建呢?工程如此浩大为何名不见经传?
专家说,断定古战道所属年代的直接证据,就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 — 青砖。经考察,永清县境内出土的素面青砖,与雄县祁岗宋代地道砖属同一规格。由此可以断定,古战道当为宋代所建。宋朝建国三百余年(公元960—1279年),古战道到底是建于初期,中期,抑或晚期?
在历史上,宋朝被称为“弱宋”。其外患,前期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帝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国,后期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和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古战道到底是宋朝与哪个国家交战时,修建的军事工程呢?
据永清县志记载,宋时永清的北境已属辽国。经过反复的研究考证,最后认定古战道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格局是宋辽对峙。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先南后北,在统一南北之前对辽国暂不主动出击,而辽国此时也无力南进。这样,双方想争又暂时未争,导致在防御上下功夫,古战道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战争防御的产物。
至于这一浩瀚的工程为何不见史书记载,专家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工程纯属国家机密;二是官修的史书有意回避,与史臣们为宋廷屈辱投降的对外政策回护有关。
据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此外,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所编《雄县新志》,也有关于引马洞的记载。
史书记载:北宋雍熙4年(公元987年)辽兵压境,宋太宗赵光义诏问群臣防边之策。宋淇等主张决黄河北堤以水为防,或横断河北平原,在沧州、定州之间修造长城以限敌骑。沧州刺史何承矩,比较熟悉河川平原地势,主张利用河川沼泽制造方田,以此阻断辽军骑兵南下之路。
赵光义最终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这就是史称的宋代防线“水长城”。而在永清县境内发现的古战道,位置在宋代防线以北,估计可能是当时的军事配套工程。
地下长城 再现辉煌
我国古代军事上的地道多是用于攻城的。而在军事防御方面,高山峻岭可筑长城以作屏障,江海湖泊可变方田以阻敌进,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地带,只有“藏兵”才能御敌。永清县古战道发展了攻城术,将地道用于军事防御,应该说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
古战道的这一功能,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在民间,古战道传为杨家将所造,有关的传说数不胜数。
有人说:杨六郎镇守三关,辽兵死守永清县城以北地界,因此杨六郎修建地道“藏兵”于洞,和辽军作战。还有人讲:永清南关是古战道的最北端,洞口设在奶奶庙的玉皇阁,庙里的和尚在上侦察敌情,一旦发现敌情,迅速将战报通过古战道传到三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高等院校,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曾在永清县召开了地下古战道学术研讨会。专家认为: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地下古战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无逊于长城。就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言,其价值不可低估,可谓“堪与长城比”。
除了 “可补正史所未载”外,它还为文物、历史、古代军事、古代建筑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素材。专家指出,在宋代,古战道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对古战道的发现与挖掘,也具有一定开发价值与经济价值。
如果依托地下古战道,以杨家将历史和传说为中心内容,恢复部分古战道遗址,建立具有古军事特色的宋辽古战场旅游区,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在永清、雄县和霸州等地,均清理发掘出了各类地下古战道。综合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录的地下古战道分布情况看,古战道区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
根据宋辽边界向西延伸到容城县、徐水县(宋安肃军驻地)等地的历史条件推断,该地区也应有地下古战道分布。“地下长城”到底有多长?沉睡在大地下面的千年之久的古战道,虽然已经为人所知,但仍有许多疑团等着我们去发现。
- 关键字搜索:
- 揭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