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多“胜女” 北京有五十万

过年又逢情人节,35岁的京城外企财务主管刘烁,又为回家过年发愁了。她无奈地告诉本报:“过年简直就是受难日,平日电话里父母唠叨,自己可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过年回去却要天天面对父母,真是郁闷。”

老家在河北的刘烁,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打拼,奋斗多年也算是个职场佼佼者:税后月收入近万元(人民币,下同,近2100新元),拥有北京东三环外一套80平米住房。不过,她至今仍是孤身一人。

像刘烁这样年过三十、没有结婚对象的中国未婚女性,最近成了社会关注的课题。据一项民间调查,仅北京已有50万这样的女性,她们被称为“女”,也称为“3S女人”:Single Seventies、Stuck(单身、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卡住了)。她们单身、高学历、高收入、条件优秀,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

受父母婚姻失败影响是独身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何以出现那么多“剩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博士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70后的“剩女”受到父母婚姻失败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家庭模式,离婚率快速上升,父母离异或不和会对子女婚姻观产生久远的影响,他们会在潜意识里拒绝婚姻。”

另一方面,“剩女”突然成为话题,也由于她们在观念上比过去更开放。

多年研究女性情感问题的专家苏芩发现,剩女咨询者比例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而身边“剩女”陡然增多是因为女性的婚姻观念的开放。她对本报说:“大龄未婚女性不再以被剩下为耻,愿意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讲,敢于寻求心理上的解决和认同感。所以,身边冒出了很多剩女。”

不过,从传统思维出发演绎出来的“剩女”(被挑剩下的)名称,可能没有反映出很多“剩女”们实际拥有的其他社会优势。事实上,“剩女”多是“胜女”,她们的工作能力与经济水平,往往明显高出社会平均水平。

最近,《重庆商报》对500名28岁以上未婚、没有结婚对象的女性进行的一项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这500名“剩女”中83.56%有房,29.16%有车,75.46%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2008年重庆市城镇人均月工资为2248.5元)。

刘正奎博士对本报分析说:“虽然传统观念上,男人强于女人,但实际上,现在女性在许多方面都不弱于男性。在早期教育中,女孩的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释放,而男孩却从小受到过分保护而失去了本来的优势。女性的成功也无形中提高了择偶标准。优秀的女性要找比自己更优秀的男性就难了。”

苏芩也发现不少女性非有房的男士不嫁,而今中国各地房价飞涨,结婚费用(婚宴、旅游、服饰、珠宝等)翻番,男士要备好房子与结婚费用,即使存款过百万元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北京人均结婚直接消费超万元

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7年北京人均结婚直接消费已达5万3645元,比2003年增长了95%。

过年期间,面对父母的期待,亲友的关心,“剩女”们倍感压力。在互联网上,有北大女学生张榜1万元征租临时男友回家过年,征租条件是“阳光帅男”;各婚恋网站也争相推出五花八门的相亲活动;一些社区还为单身白领们成立了“灭剩团”。

媒体名人:“剩女”是反动词汇她们选择剩下他们

“剩女”们的焦虑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未婚女性的巨大压力和歧视。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与知名媒体人高声呼吁社会改变对未婚女性的观念。中国著名心理医生、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专家李子勋最近在接受《新周刊》专访时指出,结婚是个人的权利,在西方,35岁以上女性不结婚很正常。任何人都没法做别人生活方式的评委,只不过,中国在很多时候还是把婚姻当作必需品。

1月份的该期杂志,找来专家、学者、作家等组成的男评委与女评委讨论“剩女”话题,在杂志封面上态度明确地这样写道:“反动词汇:剩女”,副标题是“她们选择了剩下他们”。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王云飞副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剩女”在西方社会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更多女性将婚姻视为选择而不是必须,反映了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在传统观念下,社会眼光仍然是很多“剩女”们难以回避的压力,但是女性们同时也更自信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名单身网民说:“凭自己的努力,我生活自由而宽裕,出国旅游、购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成为别人的老婆,和蓝领知己喝杯咖啡都会不自在。结婚对于我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项选择题而非必修课。”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