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沦为新型毒品基地


珠三角

【williamhill官网 综合报道】今年9月和8月,深圳和珠海警方分别破获了2起贩毒团伙大案,深圳方面缴获冰毒102公斤,海洛因16.3千克以及其他毒品;珠海方面则收缴11.5公斤海洛因和枪支弹药。这些案件的频繁发生说明珠三角地区已经被国际贩毒网络渗入,正在形成在"金三角""金新月"之外的新毒品链。

金融危机促毒枭另辟蹊径

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合类毒品,相比传统毒品鸦片、海洛因等容易合成;传统毒品是由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而成,所以新型毒品又叫"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以氯胺酮、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化学合成不再受传统毒品种植季节影响;同时新型毒品的制造工艺简单,互联网资讯丰富,经过学习摸索很容易被掌握;新型毒品的批量生产也不需要厂房,设备,出租房就是理想生产场地;而且新型毒品采用口服和鼻吸的方式,使用起来隐蔽。即使警方查控原材料,毒枭们仍有办法,例如可以转道从感冒药"逆向"提炼制毒原料。深圳海关不久前在一批申报为男装的出口货物中,查获感冒药扑尔伪麻片1340万粒,该药的主要成分为盐酸伪麻黄碱,是制造冰毒的主要原料。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由于金三角、金新月等着著名传统毒品基地的产品生产成本高,其毒品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萎缩;并且各国警方近年来一直加强对金三角毒品南下通道(从缅北进入缅甸南部或泰国,从印度洋海上通道运往其他国家)的打击力度,从而使各国毒枭另辟蹊径,转而关注新型毒品生意,使新型毒品成为毒品界开源的新摇钱树。而长期以来,珠三角存在着制造业便利、人员流动大、化学品管理混乱和娱乐业发达等特点,因此在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毒枭开始瞄准珠三角,加紧培育新型毒品作坊,经由香港转运至东南亚等地,以形成一条完整的制毒、中转、销售暗道。

珠三角毒品产业化,扫毒艰难

国际毒枭以新型毒品为主,从两方面加强对中国边境的渗透。一是培育珠三角制毒作坊,即在深圳、东莞、广州、珠海等地开辟化学毒品加工网点,将制造好的如摇头丸、冰毒等化学毒品通过水客藏毒等方式运至香港,再由香港转至东南亚各国。二是企图打开由广西、贵州、湖南,至广东东莞、珠海、深圳等地,再转道香港的贩毒陆路通道。

相对于内地公安捕获的制毒"小鱼虾"而言,真正在珠三角嚣张的国际毒枭所经营的毒品链模式为:大老板坐镇境外遥控指挥麾下马仔,寻找处于内地的"合伙人",选定地点后开工制毒,与香港毗邻的珠三角地区成首选之地。制好的毒品,由香港方面派人通过走私或人体夹带的方式携带进入香港,在港销售或转运出外国销售。当然在内地,毒贩也会预留少部分毒品供应沿海城市以及本地的瘾君子,获得利益再由地下钱庄"洗白"后汇向海外。

深圳9月3日深圳警方捕获的香港毒枭案中的主犯"阿头"即长期潜伏在香港,偶尔来广东指挥工作,在广东东莞,珠海,深圳多个城市布有住所,并有3名女友,在专案组跟踪此案期间,其他警方因例行搜查而抓捕过"阿头"手下的马仔吸毒人员,这种轻微地风吹草动,就使"阿头"立即返回香港,长期不再露面,并将生产工厂从深圳转移到惠东国道深山再转移到广东江门某村,侦破和抓捕工作十分艰难,历时了一年零三个月才完成。

制造业倒闭 为毒品制造提供源材料

据有关人员分析,珠三角之所以能够成为境外毒枭建立制毒作坊的首选,主要是因为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等地有大量的化工企业,而在金融风暴冲击下,一些原材料呈现供大于求,以至于部分供应商为了能够兑现堆积在手中的原材料,转而和毒贩合作,最终令毒贩浑水摸鱼。在互联网上搜索制造冰毒的管控原材料麻黄素,即发现有大量供应商在网上叫卖,1吨最高叫价为8,000 元,便宜的只卖四、五千元。供应商地址从浙江到湖北,以至广东、广西都有,对方甚至不问购入的用途,是否有政府购进麻黄素批文,有生意做即可。

娱乐低俗化促成新型毒品猖獗

广东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地带,流动人口多,娱乐业发达,夜生活开放,各种夜总会,酒吧,迪厅林立,当单纯的热舞使人们再也感觉不到刺激时,毒品即被热捧。而新型毒品跟吸食鸦片类毒品不一样,主要是为了享受其后续的摇头、跳舞、滥交过程中带来的快感,不单具有吸食传统毒品所带来的飘飘欲仙的感觉。专家指出新型毒品的使用群已经由原来传统毒品所覆盖的失业人群、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扩散到各个阶层,包括一些专业人群,还有文化程度高的白领、管理阶层。当代娱乐低俗化导致追求强刺激,疯狂,忘记自我以及性乱,最终使新型毒品泛滥。


本文留言

作者林小舟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