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飚专栏:新留学时代衣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19世纪英国人狄更斯的话,在21世纪中国广为流传,成为海归和土鳖共同聊以自慰的语录。可惜,2003年出国赴英,我活生生地错过了这么一个好坏无常的时代。

记忆之中,从那年开始,中国经济以每年8%的速度稳定发展,到了之后还发现,原来流传的"19世纪以前中国的GDP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观点,源自英国老牌杂志《经济学人》的马屁。此后,在英国谈论中国话题,也越来越多起来。

我感兴趣的居然是服装。素以生活低能暗示某种名士风度,我对衣着并没有特别的爱好。直到有一天,在布里斯托街头,看到一位中年华人女士,穿一套西装,看不出是职业女装,缺乏那种严谨低调的感觉,布料缺乏质感,款式朴素得有点过,加上有些肥大,特别是肩膀,有点挂在身上。

这样装束之保守,极大的刺激了我自以为麻木的衣着神经。回到住处,忍不住和同住的几位留学生朋友说,你有没有感到这边很多八十年代来的人,衣服有点怪?记得看民国时代留学生,常常是先生黑色呢大衣,太太有个皮草披肩,眼光深邃地透过镜片看着镜头,神采奕奕,仿佛受足了知识与智慧的滋润。2005年初春,受其暗示,我也穿了一件TOPMAN的黑色呢大衣回家,配上鲜红色调的围脖,却在温州机场被妹妹大肆嘲笑,说英国的牛角扣羊毛大衣都已经滥大街,你还穿得和老头一样回来,这让我好生委屈。

也许,我看八十年代留学人的衣着,如同21世纪的身处中国的妹妹看现在的我一样。

这样的经历,我曾经在北京碰到过。我的家乡,在中国以服装和鞋的生产闻名,耳濡目染,对服装的潮流有些潜在的感觉。当初刚到北京,对北京人衣着,受到过也有类似的刺激。经过两年改造,慢慢接受了绿色军大衣其实是一种京味的酷,而西裤配运动鞋只不过提前宣布了七八年后到来的周杰伦风格。

当时大学校园里的穿着水准,基本上与外面大街上相同。老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正是一袭旧中山装,被新生视为迎新的校工。当时北大教授里面,一位叫朱青生的美学教授,我觉得穿着是最帅的,褐色礼帽加蟹青色风衣,记忆中,曾在一场冬雪之后,在学五食堂前,超过一米八的身影,飘然而过。后来我才知道,他曾经在德国留学过。

在英国,因为读博士关系,"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恶者,未是与议也"的教训,在脑子还有点作用。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之外,基本上很少买西服正装,日常穿着也不想太潮,一般T恤加牛仔裤基本上可以了。不过,受国内美国风影响,如果认为出国,总要带个棒球帽,显然在英国,这不仅仅是土,而是没文化的美国佬的恶俗。如果稍微讲究点,T恤最好翻领,配灯芯绒的裤子,天冷了,衬衫加一件毛背心,足以应付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场合。

当看到80,90后的留学生,女生的GUCCI的墨镜镜架,挂着LV手袋,在夏天阳光里,晃着了你的眼,男生的内裤比牛仔裤更高,夜里去赶clubbing的西服里稍稍翻出的衬衫袖子,居然让你觉得有那么一点味道在心头,很遗憾,一个最好也是最差的时代也已经离你而去。


本文留言

作者布里斯托尔大学语言心理学博士 曾飚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