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通货膨胀 美国经济学家挥之不去的阴影

 2009-09-01 22:3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美联储官员星期一表示,美联储有能力、有办法及时收回经济刺激项目,防止通胀失控。但是美国企业界的多数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今后三、四年,通胀水平将会超过正常水平,美联储面对政府巨额赤字将不得已提高对通胀容忍度。

达德利:我们有工具、有能力执行退出计划

美联储的一名重要官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达德利(William Dudley)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的商业电视台CNBC采访的时候对美联储控制通胀的能力表示出很大的信心。他认为,人们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的担忧被过份夸大了。

达德利在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之前是高盛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达德利说,"我认为,我们拥有管理我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工具,所以我们不会遇到通胀(失控)的结果。"

达德利说,地区银行通常都把过剩储备存入美联储那里并获得利息,而不是把这些过剩储备作为贷款投放到市场上,所以这些过剩储备不会成为促发信贷膨胀和经济过热的一个动力。

达德利还明确表示,目前美国经济增长还不快,失业率也很高,所以现在谈论撤出各种刺激计划为时尚早。不过,他承诺,要在经济复苏稳定之后果断地收回有关刺激计划。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基准利率下调到接近零的水平,而且为了阻止信贷市场冻结而向市场注入了上万亿美元。美国政府也因振兴经济,对抗衰退而债台高筑。最近白宫公布的未来十年预算中包括的赤字高达9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们普遍对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感到不安,认为这大大提升了通胀风险。

调查:中期通胀将高于美联储目标

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公布的专家政策调查反映了经济学家们的这种不安情绪。这次对266名企业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中得到的通胀率预测中值是从2014年到2018年核心通胀率将上升到3%。美联储设定的通胀容忍区间在1.5%到2%之间。

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副会长琳.里泽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说,这次调查发现,专家们对通胀前景持不同意见,但对通胀的担忧是显而易见的。

她说:"专家们总的来说对美联储现在的政策是认同的,这些人大约占四分之三。但对六个月以后的通胀前景分歧较大。他们对中期通胀前景,也就是三、四年以后的前景的看法是,美联储希望把通胀率保持在2%以下。但有意思的是,受访者大多数都认为,通胀率会达到3%。"

里泽尔说,由于财政政策太过宽松,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撤出策略又极为复杂,企业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到时候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将会提高。

退出策略的实施之所以复杂,关键是时机很难把握。过早,会扼杀复苏的势头,把经济再次推入衰退。而过晚,则会引起通胀失控。里泽尔解释说,正是因为时机很难把握,所以多数经济学家才对达德利的说法存在怀疑。

里泽尔质疑美联储,退出时机难把握

她说:"美联储确实拥有许多工具。但问题是,它是否能及时把刺激资金回收起来。退出的问题还因为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而带来的压力而变得更为复杂,这将会限制美联储加息的行动。"

参加这次政策调查的专家们对美联储控制通胀缺乏信心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已经实施的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等到效果出来的时候再行动往往就太晚了。二是债务货币化,美联储大刀阔斧降息以遏制衰退,但这个代价将来是要以通胀上涨的形式来偿还的;三是撤出策略的有效性。

专家担心财政政策过于货币政策

在这次政策调查中,专家们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白宫的财政政策的态度截然不同。约70%的受访者认为货币政策"大体适当",比3月份的63%有明显提高。但是那些认为财政政策"大体适当"的受访者只有35%,尽管这个比例也比3月调查时的22%有所提高。

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财政政策将在今后两年变得更具有限制性,有42%的受访者估计,会变得更为宽松。

这次调查是在8月3日到18日之间进行的。76%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不需要第二个刺激方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美国之音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