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被就业"吧,西北政法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让那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们与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目的就是为了完成80%的就业率指标,以便下一个学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学。其实,这类"被就业"的丑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很多年之前就有了,不仅一些学校公布的就业数据存在水分,就连国务院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也屡屡遭到公众舆论的强烈质疑。
凯迪网的"猫眼看人"论坛上,作者百草止水的文章接着说,除了"被就业"和"被增长",中国还有"被幸福"。去年6月份,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欣然提笔作词,替汶川大地震的遇难同胞畅谈"幸福"感受,说什么有了 "党疼国爱","纵做鬼,也幸福"。就连那些死去的同胞也能"被幸福"一把,这个国家还有什么神奇的故事不能产生呢?而谈到"被小康",新华网上作者浦奕安的文章写道,无独有偶,今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所有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比如说,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是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是16500元;"是否已经参加了社会保险和保障"?则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和居住环境是否满意"?也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民众,一夜之间就都"被小康"了。
综上所述,《东方早报》上作者长平的文章回顾说,其实,上述种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统计方法已经陪伴我们很多年了。在大跃进时代,类似于粮食"被高产"出几十甚至上百倍的新闻比比皆是,由于我们至今并未对那个荒唐年代进行过任何深刻的反思,以至于当时的许多做法都或多或少地被沿袭下来了。比如说,在一些地方,村长选举的结果可以事先内定,然后再威逼利诱村民来投票,让他们"被民主";有些地方还会组织内部人员上网发帖,左右舆论,让网络论坛"被民意"等等。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曾遭遇过这样那样的"被"。比如,捐款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领导强制将部分工资扣下来集体上交,这就是"被捐款";再比如,自己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幸福,却被官方的统计数字描述成为"平均幸福感指数很高",这是"被统计";尤其荒唐的是,我们从未授权某个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项权利,那个人却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了我们所有人,这当然就是"被代表"了。对此,《中国青年报》上作者曹林的文章分析认为,凡是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它们实质上所描述的都是一种弱势的公民权利,在强大的政府权力面前"任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究其原因,这个"被"字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无所不在,恰恰是因为它准确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缺失感,没有什么字比这个"被"字更能言简意赅地反映出广大民众"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无奈感觉了。
那么,所有的这些"被"又是怎么来的呢?百草止水认为,这一切全都源自于"被代表"。按照宪法规定,中国是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人民又如何"当家作主"呢?那就只有"被代表"了。不过,那些声称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各级官僚们,他们不仅未经人民选举,人民也无权罢免他们,于是乎,他们就想怎么"代表"就怎么"代表"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被增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