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登山水壶泡一杯热茶、用奶瓶泡热牛奶、用塑胶袋装热腾腾的面食、用保鲜膜覆盖热汤...这些动作背后潜藏着什么危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又吃进多少毒物?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塑胶,放眼望去几乎所有东西都跟塑胶有关,但是有些塑胶却潜藏毒害,这种塑胶在分类上是3号,称为聚氯乙烯,简称PVC。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从水管、地板到手套、保鲜膜等等。
念化工出身的谢和霖,曾经在台塑石化上班长达四年。当年他在生产PVC塑胶原料的仁武工业区VCM厂实习时,亲身体会PVC生产过程中对劳工健康的危害。"VCM是PVC的单体,是一种肝癌致癌物,当时老员工都要我们多喝牛奶,怕以后得肝癌,因为很多员工退休后都得了肝癌过世。"
除了生产过程会产生致癌物质与戴奥辛,由于PVC本身是硬质的物料,为了增加它的弹性与柔软性,厂商会添加许多塑化剂,让它能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产品。这里面添加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这种物质被WHO公告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具有雌性荷尔蒙的作用,累积在体内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国外许多研究已证实,塑化剂对人体的伤害,长庚医院临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梁表示,2005年美国一项研究指出,孕妇邻苯二甲酸酯浓度越高,生出的男婴生殖器官阴茎短小、先天畸型、尿道下裂与隐睾症的风险就越高,另外欧洲也有研究显示,成年男性体内邻苯二甲酸酯浓度越高,精子的数量越少,品质跟活动力也越差。
生长中的胎儿最容易受到环境荷尔蒙的影响。从四年前开始,成大环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与医院合作,搜集孕妇的血液、尿液、羊水、乳汁等做分析。他发现孕妇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类剂量越高,甲状腺贺尔蒙就越往下降,极可能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的发育,而生出的女婴AGD(肛门到尿道口的距离)有显著变短的情形,也就是女性化倾向明显,未来可能出现性早熟的问题。
李俊璋的研究也显示,孕妇体内塑化剂的含量远高于欧美等国,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的量,大概是美国孕妇的10到12倍,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浓度是美国的6倍左右。"这可能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台湾每年DEHP的用量有二、三十万吨,制造的塑胶容器非常多,这可能是造成我们剂量偏高的原因。"而日常饮食中最容易接触到塑化剂的部分就是保鲜膜了。由于塑化剂在常温下是液态的,以物理方式混合在PVC保鲜膜中,很容易移动,当它包覆在油脂类的食物上,或遇到高温,就会加速释出。
塑胶回收业者林尚霖指出,以他从事塑胶的专业来讲,其实所有的塑胶容器都不适合装高温食物。像是号称可以耐热的PC材质水壶和奶瓶,会释出一种环境荷尔蒙─双酚A,已经被环保署列管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卫生署也将对奶瓶等制品订出标准。
这些环境荷尔蒙物质在环境中不可分解而且会有累积性,长年下来对人体与生物都有深远影响,因此做好回收是刻不容缓。但目前台湾塑胶制品回收再生的比率还不到十分之一,像家用的保鲜膜与各种复合材料的塑胶包装,根本无法回收,绝大部分都进了掩埋场或焚化炉,其中PVC进入焚化炉燃烧后更会产生世纪之毒─戴奥辛。
由于PVC衍生了各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正渐渐淘汰PVC制品,希望PVC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环保署基管会也针对塑胶瓶外的PVC收缩模,提高回收费率为100%,这也是目前政府针对PVC唯一的政策。但谢和霖认为,政府应该更积极建立PVC的管制措施,首先应该要求生产者全面回收PVC,提高PVC材质产品的售价,以反应它的环境成本,长远来看,应逐步淘汰所有软质的PVC用品。李俊璋则认为,卫生署在食品器具方面,应该订定邻苯二甲酸酯类溶出的限量标准,以减少民众的暴露。
清大化学系教授凌永健则指出,目前已经发展出其他材质可以替代PVC,只是因为成本考量,而缺乏竞争力,未来应从暴露量较大的地方,像是食品与医疗相关的产品优先做替代。
各式各样的塑胶制品与化学原料,带给我们便利的生活,然而在便利生活的背后,付出的却是看不见的健康与环境的代价。该如何取舍,从源头开始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要靠消费者的力量,以及厂商的自觉。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有毒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