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能否出头?
"工"字出头是"土","土"字进一步便成"王"了。中国传统的"四民",所谓"士农工商","工"是排于第三位。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民远比工人重要。农业是国家之"本",工商业只是其"末"。
什么是"工"?"工"的种类很多。成书于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的《考工记》,描述古代各种手工业技术,指出"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古人总称各种工为"百工",这一名称早在殷墟的甲骨文卜辞中出现。另外古代的工官,也往往被称为"工"或"百工";"百工 "就是"百官",当时官员都有专业执掌。
春秋时期,《论语.子张》提及子夏所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是作坊,而百工则是个体手工业者。这里说的是工匠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君子则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春秋时代的"百工",应是手工业者的通称。当时的百工,一般仍是聚族而居。而统治者原则上要求百工全力为官府服役,百工则可向公家的仓廪领取口粮。
《礼记.中庸》便提到:"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意思是每月每日都会为百工考察,要能及时考查业绩,合理调整报酬,说明中国古代按劳力分配取酬的理财原则。
总之春秋战国时民间手工业的大量涌现,并不意味官家手工业的衰落。官家手工业的劳动力主要有二,其一是隶属官府的长期劳工,其二是刑徒等官家奴隶。此外还有要服徭役的以及较高技术的雇工。至于"工师",不是工程师,而是管理工人生产的官吏。
百工的工匠,到西汉时仍属低下阶层,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匠,也不外乎奴婢或刑徒。
魏晋南北朝时代,各类手工业者,各有专门技能,主要从事金、石、竹、漆、土、木和纺织等行业,都在官府管治的手工业作坊中工作,他们当中除了原有的奴婢和刑徒外,又加上战争的俘虏。
这些人各有自己的家庭,有独立户籍,但其身分低下,与士卒相等,不能自由被人雇用,或自由出售自己的产品。他们不仅身分卑贱,所承担的义务更是世袭,可说是延续至后代也永远不能翻身。
再看这个"工"字,也真有意思,其结构从不同方面看,意义不同。"工"字可用于表示细致、精巧,故说工巧、工整;也可表示擅长,例如工书善画、攻于心计。
如今一般说"工"是工人,是来自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古代是工匠、百工,而今天"工"的涵义是"打工",不管白领蓝领,都是"打工仔",属弱势社群。
古代"工"在"农"后,俗语说"工字不出头",从前"士农工商"的"工",多是指粗重工作,不仅做得吃力,收入也不好,因而不受重视。农民种田,怎样也饿不死,打工的,即使在今日,手停便要口停。
"工"字若能出头,便是"土"字。《大学》上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今天的"土",应相当于房地产了,打工仔能自置楼宇,兼有楼房收租,也算是"工"字出头吧。不过也有人自嘲,"工"字出头成"土",不过是"入土为安"罢了。
" 工"字不出头,因为无论是工人或打工一族,其悲哀在于所拿的是固定工资,而工资的增长有限,即使有微薄储蓄,若理财不善反会被通胀吞噬。不少人打工一生,潦倒一世,剩下的钱也买不起房子,或退休金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难怪工人或打工一族的形象,是社会地位低,收入少,没前途,没出息。
当然,"工"字中若是工程师,是专业人士,收入应该不菲,过小康生活毫无问题。
此外,现今不少企业领袖,都是由"打工仔"拼出头的。再说,古人说"百工",今人则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行业,行行出状元,打工也可成为"打工皇帝"。
"工"字出头是"土","土"字进一步便成"王"了。二○○六年,香港排名第一的打工皇帝纳税超过一亿港元,依此推算其年薪应是超过六亿三千万港元,绝对是个富豪。
" 工"字要出头,比"打工皇帝"更上层楼的,便是选择创业。只是创业难,难于上青天,有所谓"九千男儿要创业,笑到最后有几人"。创业难,有的是选择了错误行业,有的是未能贯彻始终,有的是根本欠缺第一桶金,无钱如何创业?可是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或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商业信息和销货管道等,在创业上或会占有较大优势。
为了想"工"字出头而创业,举凡急功近利的投资冲动,或流于个人英雄主义,又或者是墨守成规,未能勇于接受新的想法,对创业都是不利的。
- 关键字搜索:
-
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