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古希腊中晚期和古罗马帝国时代,有相当多的人主张生活感觉化,把真善美的标准都归结为感觉,最后不做判断的怀疑主义和纸醉金迷的享乐主义主宰了城市生活,古代希腊和罗马城市文明因而衰落。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意大利人就盛行感觉化生活,借此文化传统由以神为本推进为以人为本。女市民蒙娜丽莎才有机会留给近现代人"永恒"的微笑。
中国人在古代有许多伦理传统,例如孝道,就不是感觉,而是农耕家族维系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家族伦理思想。所谓"百行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感觉化生活中,它们就全不对。当代人正是生活在感觉里,或者说生活感觉化了,才从以家为本推进到以人为本。感怀贫穷,于是崔健高吼"爱我一无所有";被西北风 震撼,于是田震呐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我儿子非常爱学习,但小学被作业弄得不能按时睡眠,哇哇啼哭之后便在家里悠然地自学,一年潇洒地学完了 两个年级两年的课程,证实作业布置多的老师很多余。可孤独的感受他受不了,又加入学校作业生一族。读高中物理考试惨败滑铁卢,弹琴带给他身心愉悦,于是他 宣称宁愿做个快乐的弹琴人。
感觉即生活,生活便感觉化了。中共国寨今日从农村到城市,绝大多数地区把生计问题当成人生的首要大事。国寨党官更进一 步地把人权问题归结为生存权问题。这就是生活感觉化的自然结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各个社会阶层的主流意识上,生活都基本上被等同于衣食住行,关注的重 点在吃喝方面,玩耍娱乐都围绕衣食住行进行。生活不仅变得现实,而且更实在,实在得全部落实为对钞票的感觉。"钱不是万能的,但万万不能没有钱"的生活智 慧,游走城里人的口头。成功和幸福全都要看得见摸得着:票子、妻子、儿子、车子、房子。
感觉化、大众化的生活的意义是:让感官不停地受到快乐的刺激。
- 关键字搜索:
- 【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