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美国大量进口中国的食品添加剂、蛋白精等物质,中国食品添加剂受三聚氰胺的污染,已给美国食品工业带来危害。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食品事故,涉及食物基本元素出了问题。
三聚氰胺污染食物链
这次三聚氰胺"911"事件,虽然最早是在中国产的固体奶粉、液体奶制品、以及各类含奶制品中发现的,范围从大陆各省弥漫到几乎全球所有国家,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在其他跟牛奶毫无关系的食品中,人们也发现了三聚氰胺的"鬼影毒踪",目前已知遭三聚氰胺污染的食品高达数十种。
10月17日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公布,从中国大连进口的鸡蛋粉中检测出含量为2.8至4.6ppm的三聚氰胺。10月18日台湾卫生署召开记者会,公布在抽检来自中国大陆的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台湾俗称"铵粉"时,检出含量为70到300ppm的三聚氰胺。碳酸氢铵主要作为发泡(酵)剂用于面包、饼干、糕点等烘烤食品的制作,也被用来处理包括海带、鱿鱼等。消息传出,台湾不少面包店等烘焙类产品无人敢问津。
此前的10月7日,荷兰在一批中国产的巧克力食品中,检测出每公斤4.5毫克的三聚氰胺,不久瑞典也发现同样问题。在美国有知情者称,三聚氰胺已进入美国的食品链 ,从早餐麦片、饼干、汤粉到加工起司、牛排调味料等一系列食品链中,都有三聚氰胺的踪影。
从2007年的宠物死亡事件中人们意识到,中国不法企业故意利用三聚氰胺的高含氮量来代替动物或植物的蛋白含量,也就是说,凡是检测蛋白含量的食品,都有可能被不法商人有意添加了三聚氰胺,而蛋白质又是食品的主要成分,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都可能被人为地投入了三聚氰胺有毒物。
现代食品工业已完全依赖添加剂的使用来保证食品的长期保存和方便使用。(Getty Images)
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业
据《了望东方周刊》报导,目前人类食物中97%都含有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已超过2.5万种。"民以添为食"也成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人们每天吃入上百种添加剂。
据《食品真相大揭秘》的作者、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估算,人们每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据大陆添加剂专家指出,中国牛奶企业基本上都在牛奶里添加香精而未让消费者知情,而婴幼儿奶粉中的香精更是"绑架"了婴儿,使婴儿产生"适口依赖性":换个牌子的奶粉就拒绝吃。
如今在西方食品加工厂里,100千克的猪肉能做出130千克的火腿,新增的30%重量就是由大豆蛋白、蛋清、乳蛋白等添加剂组成的"肉用胶状物",在中国添加剂使用比例更高,如速冻猪肉饺子里的猪肉,一半以上都是由大豆蛋白加"肉香精"代替的。
2008年10月1日,部分台湾民众抗议中共对毒奶粉事件处理的不力。(Getty Images)
美国部分大食品公司秘密成立特别工作组
目前美国一些大的食品公司秘密成立特别工作组专责处理来自中国有毒食品的问题,食品行业内部非常紧张。一家不愿意公开公司名字的美国一家食品集团负责安全的专家私下透露,中国毒食品事件是大事件,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食品事故,涉及食物的基本元素出了问题,美国大量进口中国的食品添加剂、蛋白精等物质。美国大食品公司和相关部门非常关注事态的发展。
据悉,中共目前正在全力掩盖和中国有毒食品的问题,并通过外交途径给各国施加压力,施压要求国际几个主要大国低调对待中国有毒食品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冲击。
目前,海外相当程度的中文媒体被中共直接或间接控制、渗透和影响,中文媒体、包括一些西方媒体也在有意淡化中国有毒食品的问题,亲中的媒体报喜不报忧,主要强调北京如何在解决这个问题,掩盖事态的严重性。
毒食品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社会道德全面崩溃的产物,是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并产生骨牌效应。
三聚氰胺污染美国食品
如今人们发现中国的植物蛋白粉:如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中,都被厂家广泛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氮含量,在食物链的最起始开端部位就出现了污染,由此而引发的污染链必然波及整个食品工业。由于美国大量进口中国的食品原料和添加剂,这令三聚氰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成为了现实。
面对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严重污染,美国公众还不十分清楚察觉其危害性。目前FDA制定了三聚氰胺的含量上限是2.5ppm,并劝告消费者不要购买中国制造的奶制品,但美国没有像法国、德国政府一样明令下架,对来自中国的奶类制品、原料进行全面限制。目前FDA只能检测1%的食品,其余则依靠企业的自律。
不少美国公民担心,由于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带毒现象",会导致众多"美国制造"的食品中毒,美国食品受三聚氰胺之害远远比人们想像的严重。有专家猜测,美国政府的缄默与其贸易政策和当今美国需要中共的帮助有关,但受害的则是美国民众以及中国民众。
- 关键字搜索:
- 食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