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北京的都市发展
大陆为了举办北京奥运,倾全国之力,将北京的都市硬体结构重新改造,包括现代化机场的兴建,捷运系统的扩充以及奥运场馆与相关设施的建造等,展现出美轮美奂的新气象。而在北京市民享受(或忍受)奥运所带来空前都市秩序的同时,这些兴建措施,对后奥运北京的都市发展,会产生何种冲击?值得观察。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都市规划手法,一向以大兴土木的方式,从建筑及都市设计的硬体角度入手,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以硬体为导向的都市发展思维,在此次北京奥运的准备过程中,体现无疑,并达到巅峰。然而,良好的都市规划,不尽然在于硬体设施的兴建与改善,更重要的是软体面的制度设计。
根据笔者有关都市发展电脑模拟的研究发现,制度规范了人的行为,进而影响了都市发展的效率,其重要性不亚于实质环境的设计。我们可以观察到,上海自浦东造镇以来,都市实质环境改善了,但因软体配套措施跟不上,随之而来的则是严重的失业、犯罪、交通拥挤、房价上扬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些唯有依赖制度设计加以解决,例如制定适当的土地使用等管制措施。
当代都市规划已不再是都市硬体设计的工程问题,而是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在北京因举办奥运采取强制控管,造成都市表象秩序的同时,笔者怀疑,在后奥运时期,都市自然发展的力量恐难以驾驭,甚至产生反弹,使得一时的秩序顿然消失,届时北京能否继续维持其绚烂有序的样貌,令人好奇。
后奥运时期北京的都市规划,应着重在制度面的设计,强调活动及设施相关法规或协议的订定,期能维系人与空间的和谐共存,使得北京成为既好看又好玩的古都。否则,耗资数万亿人民币打造的都市新样貌,有可能会随着时间走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后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