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进入转型痛苦期

在许多国家的消费者看来,“国制造”就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中国生产的服装、鞋帽、玩具、小家电等都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近一两年来许多中国制造企业(包括港澳台资企业)都走到了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死亡,成了他们艰难的抉择。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一大基地。 “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七成的计算机产品缺货。”东莞不仅是全球最大的IT产品制造基地,当地生产的皮鞋、家具、服装也同样闻名于世。然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东莞众多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7月16日,郑州一家电动自行车经营人员介绍出口美国的这种产品。据说,该自行车采用全铝车身,整体质量为17公斤,具有一比一的电子助力系统,6档变速器,时速可以达到40公里。目前该自行车郑州售价4000多人民币,每月出口美国接近3000辆。

东莞大岭山镇,这个被称作“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的地方,时下,大多数家具出口企业都举步维艰。远大家具董事长朱佛章坦承:“现在是做得越多就亏得越多!”

“二○○七年底,虎门一个镇就走了二百家企业。今年比去年更严重!”东莞市虎门镇政府宣传科教办公室主任李世贤说,“不走的厂子也成了空壳,平时一千多人的工厂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人。可以说,加工业正在离开虎门。”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东莞有三四百家企业倒闭或外迁,其中港资企业约占六成。去年,当地有超过九百家企业倒闭或外迁。当地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正在吊盐水,濒临倒闭。

不仅是东莞,浙江温州制造业也正经受同样的考验。温州市水头镇被称为“中国皮都”,全镇仅制革企业就有五百多家,皮革年产值达三十多亿元,然而近两年来,很多制革企业却不得不倒闭。

广东和浙江是中国出口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它们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目前中国出口型制造业所面临的窘境。

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上升,国外市场需求减弱,税务优惠取消等,原来“中国制造”所赖以生存的种种优势正在丧失,一些以低价开拓国际市场的出口“先驱”如今纷纷倒在路上,变成了“先烈”。

中国出口企业陷入困境,影响的不仅是企业老板,也导致众多员工失业,甚至危及地方经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国制造业要走出困境,就要战胜自己,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目前,中国大多数出口型制造企业还是劳 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它们规模较小,技术较落后,靠接国外的加工订单赚取微薄的利润,往往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化。这些企业要在未来市场生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制造拥有自主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