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起源(图)
香包的起源
农历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了一分深挚情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那份温馨,就不是一张问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香包的意义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于送给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远了,一针一线都蕴涵了无限柔情。在以前,妇女们在子女情人要出远门时,都会缝制香包让他们带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们旅游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们,家乡有人倚门守候,应该早日归来。这种温馨的习俗,在现代就比较少见了。
一来因为现在医药发达,靠香包袪邪避毒的功能已经消失,再则在工商社会,人们的生活步调紧张,职业妇女也越来越多,她们无暇研究女红手艺,因此每年端午节前后,就会有大量制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虽然图案也绣得相当漂亮,但不免有些匠气,而且采用的香料大多是化学物质,不但香味无法持久,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制造,己经失去了传统香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情趣和其中的温馨。
中国传统技艺
居住在鹿港镇的张江招治老太太,老太太今年己八十高龄,可是手艺还是相当的好,做香包,从纸样的剪裁,素缎的裱糊,折边的烫平,图样的刺绣,香包的缀缝,一直到外表的装饰全要靠一双巧手,穿针引线,聚精会神才能做出一个可爱玲珑的香包。前后一概要花到两个钟头的时间,最重要的是绣香包时,手指手掌绝不能出汗,不然会把缎面弄脏。
从老太太的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叫做传统的妇女美德,尤其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带着老花的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一线一针,绣出了一个精致美丽的香包,也绣出了她的爱心和关心。更为中国传统技艺绣出了一幅温馨的图画。
另外在鹿港,还有一位王施香花女士,她也是制作香包的专家,王女士所做的香包与张老太太有明显的不同,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纺织技术的革新,材料与形式并没有绝对的限制,只要做起来适用美观,任何样都受欢迎。例如通草,海绵,不织布,化学纤维等等,都可以做为香包的材料。主要是看香包设计的用途和形式,来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王女士说,香包这种东西因为销路有限,她己经很少做了。只是在端午节前后为了兴趣做一些,当初时母亲教会的,后来王女士自己对做香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做就做了好几十年,现在由她来教给媳妇。
- 关键字搜索:
-
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