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代玉器的风格渐趋统一
夏商周时代由于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影响著玉器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继续占主流或垄断地位,但它在美身、祭祀、礼仪、殓葬方面仍发挥著重要作用。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杂品等七类,反映其用途甚广、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
商白玉凤
商黄玉杵
西周龙纹系璧
精致无比的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各诸侯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现存世的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东周王室玉器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以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这些玉器,或细密婉约,或粗犷豪放。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带玉器大多精致无比,令后人无法企及,这与使用铜铁砣及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由于统治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故推动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
春秋玉兽面
战国青玉谷纹圭
战国白玉勾连云纹扳指
玉文化蒸蒸日上的秦汉时期
秦朝是中国集权封建制的统一国家,但仅存在了十几年。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其在战国精细作工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但未见成熟之杰作。
处于低谷的魏晋南北朝玉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此时佛教深入民间,影响扩大,促使玉工艺转向新领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进玉佛,在民间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养。
隋唐五代的浪漫主义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它与东西方有著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在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五代十国时期再度分裂,现今出土的很少。
宋辽金─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最高峰
中国宋代(960~1279) 玉器承前启后。玉器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完成了唐玉由工艺性、雕塑性向宋玉的绘画性、法书性的转变。皇家用玉不减前朝,衣有玉束带、玉佩,车有玉辂,乐有玉磬,祀有玉圭、玉册。内廷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市民用玉也较前朝为盛,皇家、官僚及民间均收藏古玉,古董行伪造或仿造古玉成风。因此,宋玉有古玉、时作玉、伪古玉和仿古玉之别。
渐趋粗犷的元朝玉器
元代(1206~1368) 玉器继承了宋玉的造诣和风格,但没有将其推向新的高峰。元代除碾琢礼制用玉之外,还广泛地用于建筑和家俱,玉器应用范围扩大,数量有所增加。内廷的制玉机构及碾玉作坊规模空前庞大。
精雕细凿与赝品共存的明朝时代
中国明、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
最为昌盛的清朝玉器
清朝时期,全国统一,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出现了「康乾盛世」。乾隆时期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充斥帝室和大城市玉肆,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帝王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著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清代(1616~1911)玉器以精细见长,可分为四个时期。
萧条期顺治、康熙年间逐渐淘汰了明末玉器粗制滥造和格调不雅的缺陷,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清初准噶尔部份裂势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来路,阻碍了玉器工艺的正常发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长达115年间的玉器行业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传世的玉器更为少见。
昌盛期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五年(1760~1810)为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可分为陈设、器皿、佩饰、册宝、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9类。清代宫廷玉器代表了当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地方玉器虽不乏精品,但远不及宫廷玉器。
衰微期 嘉庆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贡减半,道光元年(1821)时完全停止玉贡。于是宫廷玉器日渐衰落,有时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逐渐衰落下来。
复苏期 清玉后又开始复苏。和田玉虽顿减,却以岫岩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间。内廷玉作形同虚设。帝后用玉均交苏州织造玉作琢治,或命粤海关采办,贡进内廷。北京的玉肆在几次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摧残,而且有所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产地。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