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大米,被香港人一抢而空,有消息说大米会涨价两成。2008年初,香港市场曾掀起一场"面粉风波"。北京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大陆出口的原粮及其成品出口关税,香港人以为这一规定也适用于香港,因此香港市场上的面粉价格快速上涨,香港的面包店也乘机加价,港人爱吃的菠萝包,由原来的一只2港元,提价到2.5港元。当下的香港人,面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而显得很"脆弱"。
香港财政盈余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香港政府应对通货膨胀已经打出几张牌:面对进口地通货膨胀抬头的趋势,将进口产品来源多元化;加强公用事业的价格管制;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政府让利。前不久,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布新的年度财政预算时,捎带推出给民众发400亿港元大红包的细则:长者每人直接一次性可拿3000港元津贴;每户香港家庭可获1800港元电费补贴;政府开支10亿港元为低收入家庭代缴一个月公屋租金;减免过去一个年度部分个人所得税并提高扣税基数,为刺激行业发展而扩大免税清单;冻结所有可能影响民生的政府收费......香港政府如此向市民派发"红包",旋即产生"派糖效应",翌日港股应声反弹,那些因物价上涨而舍不得花钱的老人,每月也能上食肆多饮几次茶了。
其实,新加坡政府早已有年年向国民发"红包"的习惯。2007年,新加坡财政盈余达64亿新元(约300多亿港元),创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今年初政府决定,拨款18亿新元还富于民,其中8.65亿元作为分红发给年满21岁的公民,穷人与老人受惠最多。按新加坡现有人口计算,18亿新元摊到每个人头上为400新元(约合2000港元)。新加坡政府发"红包"的正式称谓是"政府盈余全面分享计划",即仿照企业将盈余回馈给股东的做法。此外,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都有这样的先例。
不一样的感觉
无论是全民发"红包",还是减税、补足社会保障体系,每一个政府都大有可为,可作多方面探索,但核心是政府的执政思路,即关键是究竟该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政府?财政政策究竟是少数人手中的权力游戏,还是惠民的社会稳压器?"国家","国家","国"和"家"本为一体,政府荷包充裕了,向民众发红包,不仅可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还能为经济发展的路向增添信心。正如有学者说,财富掌握在政府手上和富政府绝对不是一回事。掌握在政府手上,要看政府往哪里花。目的还是要富民,一个政府不可能有独立于百姓的利益。"红包"发放可以按照两种思路设计,一是重点向弱者倾斜,一是向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群倾斜,带有激励性质。
2007年中国大陆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4%,中国GDP排名已位居全球第四。面对似乎没有尽头的通货膨胀,来自各社会阶层都提出了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共享红利的主张。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提出为抵消通货膨胀给民众带来的经济负担,财政给每人发1000元人民币,或者减税。引发一场争议和讨论的是"按人发钱"说。邢普提出这一建议,是要抵消通货膨胀对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让民众更为公平地分享经济高增长的好处。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也提出,应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到5000元人民币。
不过,不少人对此提出种种异议。其实,"按人发钱"就是让民众分享经济增长好处的最直接办法。与减税相比,发钱似乎更有助于穷人。中国大陆目前税制的主体税种是流转税,而不是所得税,减税的好处主要将为企业享受,低收入群体收到的好处是相当有限的。即使是个人所得税,与穷人也无关,因为穷人原本就没有达到交个人所得税的收入门坎,帮助穷人最直接办法是按人发"红包"。
不否认,在中国大陆,政府发"红包"也曾暗贴到百姓身上,比如政府废除农业税;每年资助五百亿元人民币,受助的经济困难学生20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一再提高城市退休人员工资水平等等。这些都只是社会财富二次分配,需要继续扩大领域和范围,但这和发"红包"的感觉毕竟还不一样。
当下,在香港坐出租车(的士),大都需要按的士计价表的价钱再加1港元。香港立法会前不久通过了政府关于的士表加1港元的议案,许多的士的计价表尚未来得及改动。这次加价是对高油价令司机收入减少的一种减负。其实许多人不知道,更大的减负是政府让利。香港市区环境质量恶化,主因是汽车大多使用柴油而排放废气所致,其中的士又占了主体。如果让的士改用环保燃料,必定能改善空气质素。于是,以卖地为重要收入来源的香港政府,这次却免费供地建专用气站。香港加油站油价高的主因就是加油站的地价,今后零地价的专用气站卖出的环保燃料,肯定比以往的加油站便宜多了。政府收入虽减少了,的士司机收入却多了,城市空气质量也好转了。这样派发"红包",无疑是一高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香港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