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成立主权基金所为何来?

记得去年9月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非正式领袖高峰会时,当别的国家将焦点集中在减碳议题及未来亚太自由贸易协定(FTAAP)的讨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却试图为淡马锡控股等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辩护,称这类基金完全无政治动机。他指责,抗拒外资买下国内公司等保护主义的做法,非但不能解决全球化为一个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反而会使这些问题加剧。

虽然主权基金的运作独立于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之外,但由于其成立的财源为国家的税收、收入或外汇存底,又加上包括韩国、中国等也纷纷成立主权基金,因此多少引发了政治联想。就算不谈政治动机,主权基金到底对全球的影响如何,也有讨论的空间。

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风暴时,外来资金的挹注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但问题是,这些风暴的产生是否也与外来基金有关?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与对冲基金脱不了关系。当这些基金影响力愈集中在少数国家甚至少数人的手里时,对国际经济影响的冲击也愈大。例如,有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国际油价的飙涨与中东的主权基金运作有关;这些主权基金炒高油价后,产油国获利更多,更有能力挹注基金继续炒作油价,没完没了,直到整个经济无法承担不合理的超高油价崩盘为止。

自1990年开始,全球经济在新兴国家加入及知识经济的潮流下,创新成为成长最重要因素,生产力快速的提升,造就了全球低通膨高成长的时代。但当中东或新兴国家也以丰沛的外汇存底加入国际金融市场操作时,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炒作的标的集中在大宗农工原料上,原因当然是这些原料几无替代商品;油价的炒作原本与大宗粮食无关,但当生质能源大行其道,也拉动粮食价格上涨。因而可以说,若主权基金赚钱,大部分也是建立在穷人实质购买力更差的代价上。

况且,主权基金也未必一定赚钱。我们知道,目前主权基金除了参与炒作农工原料外,其他大部分就是大规模并购或入主因经济冲击而受伤的企业。例如,新加坡淡马锡在亚洲金融风暴后入主印尼电信事业、泰国通讯公司,以及其他亚洲许多金融事业,这些投资与事业随着当地国经济逐渐复苏获利。之前新加坡因为主权基金赚钱而分红给国民,让我们好生羡慕;但此次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可让全球主权基金踢到了铁板。新加坡所投资的瑞士银行、巴克莱、花旗及美林,在3月初股价相对于其投资价,已分别跌掉了43.8%、39.5%、17%及7.6%;其他包括中东、韩国及中国的投资也受伤惨重,中国去年所投资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团股价,现在只剩一半,预料次贷风暴未除,这些股价还要再跌。

在许多国家纷纷成立主权基金之际,台湾也想成立主权基金,到底所为何来?参与国际农工原料的期货炒作吗?还是要并购些什么,需要动用国家资金来做。新加坡无论在电信事业及金融业的营运能力,在亚洲均首屈一指,即便如此,都还有看错的时候。台湾真有从事这样大规模并购的能力吗?新加坡政府能从国际并购电信或金融事业赚到钱,并不表示台湾政府也可以。台湾目前对外投资最有能力的便是制造基地,大概全球无能出其右者;但除了投资海外工业区等基础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外,其余并不需要国家基金的协助。

对于未来而言,在产业价值链上,台湾最缺乏的便是国际品牌,但以国家的主权基金来发展个别企业国际品牌也很怪。结果,成立主权基金的理由,便只剩下因为其他的国家都成立,我们也要成立;其后果便是也不知道该投资什么,只好像中国主权基金一样投资其他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团)或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不仅失去主权基金的策略性价值,若亏了又该用什么财源来弥补外汇存底的缺口?

反而当各国成立主权基金后,我们更该提升国内稳定经济的防卫能力;至于赚钱(也可能是赔钱)的事,就让民间资金去处理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