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题画诗(图)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诗,以收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是另纸书写的。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罗隐、韦庄等都有题画之作,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杜甫的题画咏物诗著名的有〈画鹰〉、〈画鹘行〉、〈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姜楚公画角鹰歌〉、〈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等。诗人通过对画面物象的观照,把自己的情思注入其中。

如 题画诗代表作〈画鹰〉,诗云:"素练霜风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把画中鹰写 得活而有神,你看它,彷佛挟风带霜而起,侧目而视,耸身而搏,宛如真鹰一样。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以展翅飞翔了,诚如仇兆鳌所评"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 动舞"。这"灵气"其实就是诗人情思的化育,精神的升华。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大意是说:何时让这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这 首诗写于杜甫读书游历时期,是他的早期作品,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 抒发了自己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如仇的激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清人浦起龙给此诗以高度评价,不仅认为它具有巧妙的艺术技巧,而且表现了"乘风思奋之心,疾恶 如仇之志",的确是很中肯的。

真正把诗题在画上,始于宋代文人画的崛起时期。以后历朝历代出现了大批诗家、画家,他们在绘画的同时也创作 了大量的题画诗,著名的有宋代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晓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郑思肖的〈画菊〉;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 图〉、徐文长的〈题墨葡萄〉;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等。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 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有地面景---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有江上景---江水和水上浮游的 鸭子;还有岸边景---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笋。

就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画家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景色,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和要靠经验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这 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并列。全诗前三句实写了眼中所见, 又以虚写作结,不仅丰富了画面,使其更加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余味无穷。如今,惠崇和尚的〈春江晓景〉早已失传, 但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成了众口传诵的名篇。

为画题诗,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既要符合画面的形象,又要进行艺术加工,不受画面所局限。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