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染随产业转移向西扩展

发达地区已经交过环境污染学费,欠发达地区不应该再走老路,再交学费

  由于各地环保门槛不一,《瞭望》新闻周刊调研时发现,被东部地区淘汰的某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却被中西部地区以种种优惠政策引进,导致出现了"产业梯次转移,污染向纵深发展"的局面。

  东部惹祸企业成了中西部的香饽饽

  因今年春天太湖蓝藻暴发导致供水危机,江苏省无锡市决定在两年内关闭规模以下的化工企业772家,一批"小电镀"、"小印染"、"小钢铁"、"小水泥"等企业也被列入关停名单。预计今年内被关停企业将逾千家。消息传出,从全国各地涌来大批招商引资团队,招引被关停的企业。

  无锡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合作与产业处处长张青说,在消息传出后的10多天里,每天都有两三个外地的招商引资团队找他索要被关闭企业的名单。近的来自苏北,远的来自东北、四川、江西,大都是以乡镇组团,也有部分县区或地市所办工业园区的。

  这种当地惹祸企业成为外地香饽饽的情况在浙江也多次上演。浙江省长兴县是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2004年5月,一家企业违规排污导致数百名儿童铅中毒,当地当年大规模整治境内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关闭了125家蓄电池企业。时任长兴县分管工业和招商引资副县长的王庆忠说:"在整治过程中,江西南昌、湖北枣阳、安徽、江苏、山东、云南等地政府部门跑到我们这里来招商。"

  据长兴县环保局副局长何新中介绍,"去江苏宜兴的有20多家,安徽广德有30多家。"

  浙江富阳市是国内白板纸生产基地。富阳市副市长陆洪勤说,2005年初到2006年7月31日,富阳关闭了76条造纸生产线,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跑到江西、安徽的估计超过100家。

  不仅是东部企业,中部地区的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小企业迫于环保压力,也纷纷选择向西部省区转移。

  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本刊记者看到别处早已淘汰的数十家小冶炼厂正在这里生产。益民冶炼铸造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高玉龙说:"这里一共有11家这样的企业,是从浙江、山西等地转过来的。"他们是从温州转移过来的,已经开工生产两年多了,只要按期交税费,平时基本没有人管。他说,这个地方非常偏僻,县里一般没有人来检查,省市更是没有人来。

  从山西大同来清水河县建小型炼铁厂的张成告诉本刊记者,这里不像东部地区、山西环保那样查得厉害,但好日子也不长了。现在上边也开始催我关闭工厂了,今年我的一个朋友就把这里的一个小铁厂转到甘肃酒泉去了。

  本刊记者看到,张成这家早就应该被淘汰的企业今年则被清水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经济建设贡献奖"。

  拉动了gdp糟蹋了环境

  铅酸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铅烟、铅尘和铅废水,属于重污染行业。安徽省广德县紧邻长兴,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部分被长兴关停的污染企业跨过省界迁到了广德。记者在广德至长兴的高速公路上看到,为了吸引浙商投资,广德县政府在两县交界处立了一块巨幅招商引资牌--浙商最具投资价值的开发区。在广德县新杭镇,知情的群众告诉记者,这里遍布着从长兴迁移过来的电池企业。

  在广德县城至新杭镇独山村的乡间公路边,记者发现了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广德县西燕电源有限公司。周边群众对这家企业的意见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之外。今年69岁的曹刚典说:"自从这个厂2003年9月从浙江搬过来后,铅污染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

  曹刚典称,家里种了近五亩良田,现在稻子要么不长粒,要么因为含铅量太高不能吃;种了200多棵果树,头几年只开花不结果,2005年开始死亡,现在已全部死光;他家5亩多鱼塘,2004年企业投产后鱼就死了不少,现在已经不能养鱼了。在他家的果园,记者看到,果园距电池厂仅一墙之隔,板栗等一些果树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

  2006年10月8日,曹刚典在将部分稻子样本送到上海市粮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记者从检测报告上看到:送检的稻谷中铅含量为每千克3毫克,国家标准应为每千克0.2毫克,超标15倍。

  曹刚典告诉本刊记者,更令人恐慌的是,村里4个孩子出现铅中毒,经检查全部属于三级铅中毒。

  独山村的村民向记者反映,除了煮饭外,村民们如今喝的都是桶装水,因为谁也不敢喝井里的水,"本来煮饭用的也是桶装水,但一桶水5元钱,实在太贵了,吃不起!"

  这样"东污西移"的例子,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多次看到。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沿着黄河,原本是一块远离污染的处女地。但自从被外地淘汰的十多家小冶炼厂搬到此地后,这里的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站在黄河边上的一个高坡上向下看去,这些小冶炼厂大都沿黄河而建,距离黄河最近的只有几十米,矿渣直接堆放在河边,污水直接排入黄河。炼铁厂的大小烟囱林立,冒着浓烟,炉体污染四散排放,厂区乌烟瘴气。

  环保治理应该一碗水端平

  一些基层干部坦言,排污企业跨区域迁移是当前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清华大学陈吕军教授认为,排污企业迁移是由不公平的环境政策引起的。

  东部沿海省份一位县委书记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环境治理不平衡,有些地方政府来这里招商,开出的条件很优惠,只要gdp,税收可以免,土地可以送,这导致有些污染企业有恃无恐。"

  浙江省湖州市环保局局长周建明说:"从环保这个角度来说,排污企业跨区域迁移现象比较复杂,要调查研究,客观分析,然后拿出对策措施,比如环境容量已经到极限地区不能搞的项目,并不等于其他环境容量允许的地区不能搞,但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淘汰的项目肯定不能迁移,欠发达地区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要遏制污染企业跨区域转移,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要有守土意识。长兴县委书记刘国富说:"你整我要的现象令人痛心,发达地区已经交过环境污染学费,欠发达地区不应该再走老路,再交学费,环境保护应该全国一盘棋,否则即便长兴不污染,其他地方照样污染,还是失去了环保的基本意义。"

  部分基层环保干部建议,在技术层面,政府可以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管理遏制污染企业跨区域转移,比如对有些产能过剩、工艺简陋、作坊化生产普遍的行业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环保标准,全国所有地区一律禁止此类企业生产。

  刘国富认为,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环保法治标准,要一视同仁,这个县不行,那个县也不行。当务之急要有标准,其次要严格执行标准。

  刘国富说:"我们已经进行了痛苦抉择,但关闭的工厂大都转移了。我们在整治的时候,其他地方却来招商,甚至带着土地部门现场办公。我们刚刚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而其他地方继续在污染,这无疑就失去了环保的意义。因此,环境保护应该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我们已经付出代价,已经交了昂贵的学费,现在好不容易缓过来,其他地方真的不能再走我们的老路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留言

作者王恒涛 傅丕毅 戴劲松 姜潇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