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大电影》赶上好档期 口水电影卖出了数千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口水电影流行起来,所谓口水电影,并不是让人流口水的电影,而是完全的爆米花式的没大脑电影。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恶搞了20多部经典电影的《大电影之数百亿》,该片虽然票房赢了个满堂彩,但是在口碑上,却是惨遭批评。

  票房很好

  1.票房奔向2000万

  在岁末《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伤城》两部大片的夹击中,投资不到1000万元的国产小制作喜剧片《大电影之数百亿》,以四两拨千斤之势,上映仅10天的时间,票房就突破了1000万元。就在《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国产片纷纷避让《黄金甲》的时候,《大电影》却选择了鸡蛋碰石头,能从《黄金甲》中成功突围,在票房上抢得一杯羹,对于《大电影》根本就是一个奇迹。这部“恶搞”了20多部电影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的影片,可谓讨巧之极,藉着恶搞盛行的东风,一路让票房持续飘红,据目前威廉亚洲官网 的统计,该片将在本周末突破2000万元的大关。这样一来大家真的奇怪了,《大电影》票房飘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恶搞盛行 题材讨巧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社会人们的心态浮躁,生活压力的不堪重负使得恶搞不断,一搞再搞。从年初的《无极》“馒头”到“闪闪的红星”再到胡戈、胡倒戈,一时间这些善于恶搞的同志化身为网络的恶搞英雄,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着艺术责任的电影也就变得同样浮躁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电影》之所以能有意外的票房惊喜,其实正是沾了恶搞的光,该片历来宣传的最大看点莫过于该片中有20多部观众所熟悉的大片遭到了“恶搞”。其中包括《无间道》《雏菊》《英雄》《十面埋伏》《阿甘正传》《碟中谍》等影片。恶搞盛行的年代,凡是一沾上“恶搞”两字,电影肯定有人看。

  3.汇聚2006热点人物

  2006年最火的搞笑电视剧当数《武林外传》,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影是《疯狂的石头》,而《大电影》演员汇聚了曾志伟,《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姚晨,以及《疯狂的石头》中的“黑皮”黄渤,这些最具搞笑天赋的演员,无疑凭藉自己的搞笑号召力让《大电影》站在了搞笑巨人的肩膀上。

  4.钻了档期的空子

  在人人都喜爱黄金的年代,谁还去关心好人,这是贾樟柯导演的一句肺腑之言,不过好人倒了不见得恶搞会倒,在贺岁档这个抢钱档期里,本就热的电影消费佳期,加上《黄金甲》后无片顶上的空缺,《大电影》抓住了这个机会。新影联高军就表示,《黄金甲》上映两周后,随着热度的降温,不少看过《黄金甲》的观众就只能另谋他片,而除了《伤城》,这部《大电影》轻松搞笑,题材讨巧,所以票房好是可以理解的。

  口碑很差

  电影界流行一个反问句,票房好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吗?

  《大电影》放映中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票房虽火,口碑却极差。尤其是影评人更是将该电影批得针针痛处,大家纷纷表示,片中硬伤太多,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大电影》的质量与口碑呢?

  质量粗糙

  1.《大电影》自称投资1000万,但从电影中看,其画面质量和场面上,还是几百万元小片子的水准。虽然画面清晰度上比《疯狂的石头》好些,但是布景、服装、美术等还是略显粗糙。

  2.故事莫名其妙

  故事的硬伤是大多数观众对该片不满意的焦点原因。很多观众认为期待值很高,但失望很大。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了故事过于单薄,交代不清,每当一段恶搞过后,电影一回到故事中,一来真的,就立刻显得故事特别没劲,而观众情绪也显然掉入低谷。一位看过影片的杨女士更是表示,完全没看懂故事,就是笑了一阵,走出影院连电影说的是什么都忘了。而姜先生表示,结尾太仓促,到底郭芙蓉、曾志伟、黄渤三个反目成仇的人,怎么就突然牵手化解了仇恨,电影根本就没交代清楚,让人觉得很突兀。

  3.演员疯疯癫癫无突破

  王先生就表示,这次虽然《大电影》聚齐了当今的搞笑明星,但是除了黄渤以外,曾志伟成天疯疯癫癫,又回到过去香港电影的老路上,对如今曾志伟的演技和名气来说,简直可以算做浪费和耻辱,往后退了一大步。姚晨也没什么突破,除了恶搞《雏菊》一段有点意思外,其他的都很平庸。

  4.恶搞太刻意没新意

  电影中虽然恶搞了大量的电影,但是观众却总有一种被迫笑的感觉,甚至让观众根本笑不出来。陈小姐就表示,片中《断臂山》的那段完全跟片子没有关系。王先生对片中恶搞黄健翔的一段非常反感,觉得十分恶俗刻意。曾志伟扮演的业主在拳击台上被黄渤扮演的不良销售商频频击倒,一个亢奋的声音解说道:“他继承了房产奸商的优良传统,这一刻开发商、销售商、收了红包合伙坑人的经济学家和媒体记者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

  而圈中一位影评人更撰文表示,认为这部片子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导演阿甘的“能力问题”。并表示,“戏仿并不是‘小儿科’的随意把戏,某种意义上说它对导演的影像能力要求更高。他必须看破经典桥段中矫情和炫技的秘密,知道用什么方式突显它的荒诞不经,再做得比它更夸张过火,更虚情假意,更不合时宜,才能达到‘恶搞’他人的目的。如果他足够‘坏’,又足够内行,他可以让观众一边狂笑一边替被模仿者冒冷汗。”显然,《大电影》在这个方面,智商不够。

 商业天才,但不是艺术天才

  导演阿甘的每部电影都赚了钱,这是他的本事。中国恐怖片稀缺的时候,他拍,从《古镜怪谈》《闪灵凶猛》到《天黑请闭眼》,一部接一部乐此不疲,观众一边骂声震天,一边骂完还要去看。

  近年来随着电影审查制度的逐渐放宽,阿甘的恐怖片不再一枝独秀,竞争也激烈起来。看到去年恶搞风不断,《武林外传》的走红,阿甘就立刻嗅到了钱的味道,干脆连自己擅长的恐怖片都先放一边去,直接把宁财神挖过来,来个恶搞主题先行的《大电影》。《十面埋伏》《断臂山》《雏菊》这些跟电影扯得上扯不上关系的恶搞通通都给我糊上,故事不故事的先把观众逗笑了再说。于是我们的笑中少了一种东西叫做会心,多了一种东西叫胳肢。

  如果单从商业的角度,拍恐怖片出身的导演阿甘绝对是个天才,他的审时度势、精明的投机商人特质,若是放到制片人的位置肯定是成功的。不过电影终归是门艺术,它除了商品的属性外,还有最重要的艺术特质。电影导演更首先要是个艺术家,而不是利益第一的商人。《大电影之数百亿》票房无疑是成功的,但当随意变成了刻意,为了恶搞而恶搞时,这样的恶搞电影也就毫无意义。

  这部《大电影》中,除了恶搞和故事的完全脱节,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苍白无力、根本就没说完的故事,仓促的结尾更让人怀念起恶搞为故事服务的《惊声惊笑》系列。

  其实无论是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还是陈凯歌的《无极》,这些顶级的大导演早就从口水当中明白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故事是电影的灵魂。武打、恶搞、神话、哲学,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包装电影的手段而已,不论你拍的是喜剧还是悲剧,是武打片还是爱情片,最终打动人的还得是你的故事。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