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高校无序扩张 巨额债务政府买单

 2007-01-04 03: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面对现时中国高校发展的困难局势,有人毫不客气做了如此的描述:高校扩招7年,负债2500亿(人民币,下同),同时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失业者。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到2008年前后所陆续迎来的还款高峰,由扩招带来的扩建冲动,已经给高校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业内人士声称,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目前不少高校已经面临破产,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高校巨额贷款扩建热,与当初的国企贷款热惊人相似,中国高校已步入国企的后尘,不管巨额债务多少,只等着政府乖乖买单。

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至2500亿元。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学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危机,但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也有高校开始面临破产危机。据悉,这问题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并已近日完成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上报国务院。

连续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产生了可以预料的诸多问题。除了大学高收费、大学生就业难,当前最突出的是,无疑就是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巨额债务。有报道指,当前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现实的问题是资源障碍,即“谁来为高等教育埋单”。被视为“财大气粗”的清华、北大等高校都备感缺钱,难以继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承担了高校扩招主要任务的省属院校,教育经费则已经到了危急的程度。

但据国内媒体最近一份调查显示,约84%的民众认为,现在国内不少大学都说缺钱,关键就在于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像中国人民大学,早前就被媒体披露一座三层高的食堂就耗资了百万元安装两部观光电梯。据该校一位教授表示:“该食堂三层一般是用来宴请校内外专家、领导的,安装观光电梯可能就是顾及面子的事儿。”

据中国媒体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名列“211工程”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就曾因为校园面积小、住宿条件差等原因流失了很多优秀教师。可能正是因为在这方面吃了太多亏,2005年,该校校长纪宝成就说:“大师、大楼、大气,一个都不能少。”他认为,要培养高水平人才,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只有“筑好巢”才可能“引到凤”。无奈的是,持有如此看法在自己在位时炫显业绩,纷纷大兴土木的高校官员还不只一人。又例如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投资金额达50亿元,广州某大学城总投资120亿元,江苏等地一些大学城投资最少也在40亿到50亿元,高校无序扩张所导致的财务隐忧比比皆是。

另据中国《经济观察报》称,广东工业大学计划2007年成为广东省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当时搬迁到广州大学城,一共贷款20多亿元。2003年开始还贷,每年1.3亿元,政府贴息到2008年。2002年,广东省曾提出招收公办新机制学生,也即高收费学生,增加收入用以还贷。当时计划,几个校区将招收此类学生1.8万人,实行按全成本收费用于还贷。但是2004 年,这种做法被教育部叫停。现在广东工业大学所面临的困难是:无法按期归还高达20多亿元的贷款。

报道引述来自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表示:“无力按期清还贷款的高校并非广东工业大学一家。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和政府贴息期的结束。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多数高校也只能是有心无力。”根据邬大光过去两年中调查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他认为,“如果加上未计算的项目,数字可能更大。”其中,未计算的项目就包括:一是工程未付款,一些在建项目是基建单位先垫付的资金,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资金;二是校内集资,多是学校从教职员工那里的“高息揽储”;三是学校沉淀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经费等。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6月评论就质疑,在高校无序扩张,债台高筑的今日,有地方还发生银行封账的高校财务危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经费究竟在哪里?首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已不可能继续增加。目前中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经费的结构中,高等教育经费约占24%左右,已经大大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国务院领导一再明确表态,今后新增的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其次,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渠道已被严控。目前全国高校的银行债务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教育主管部门已严令清查和控制高校贷款;第三,继续提高学费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大学每年5000元左右的学费,几乎达到了“天花板”,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得再提高,严查高校乱收费。因此,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收取学费——几乎都被堵死,高等教育要继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路在何方?

熟不知,高校无序扩张跟地方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来高校的扩张可以带来地方GDP增长以及周围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少地方政府相当积极解决和缓解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个别银行贷款也扫除了后顾之忧。据报道,早前在东南沿海一所高校就因为贷款额度太高,丧失还贷能力,最终在地方政府的调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化解了债务危机。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在为此买单。浙江省政府最近已决定财政拿出 40亿元,直补大学贷款利息,河南省政府也酝酿拿出一些资金为学校偿还1/3的利息。就因为公办高校是国家的,于是乎,校方无力偿还的债款要国家来买单竟然变得无可厚非也理所当然。

其实,高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机构,其大规模举债经营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高校决策者纷纷热衷于此,不仅是出于扩招的需要,更多地还是出于政绩的考虑。据透露,尤其中国的高校就隶属于庞大的行政体系,高校领导所遵从的是由上而下的委任制,他们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手里。在现行的机制下,在有限的任期内,高校领导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像地方官员一样热衷于大规模扩建并不足为奇,只要能为地方带来GDP的增长及房地产的繁荣就记上一功、论功行赏,领导层都乐而为之。

与其他任何行业相比,高校似乎有更加“神圣”的理由来要求公共财政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所以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的银行巨额贷款,很大可能最终得使用公共财政为高校买单。但公共财政毕竟不是“唐僧肉”,公众不仅有权看到公共财政最终用在了哪里,而且有权看到究竟是谁在挥霍着民众的财富,并且应当利用社会舆论的方式令“决策失误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的话,所谓“政府买单”终不免只是慷民众之慨而已……

有评论认为,公办的事业单位把包袱丢给政府是固有的思维,“由国家买单”已成了最后救命的稻草。一定程度上,高校已经走上了“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国企老路。当初为了减轻国企负担,同时也为了防范金融危机,国家财政不惜血本为国企债务托底,又是核减,又是豁免,一次又一次“剥离”。而国企老路证明,把公共财政作为任意提款机,只会贡献上恶性循环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即:又从“财政负担”过度到“盲目贷款”,由此周而复始。

今天的高校负债事实上也是教育产业化产下的一个怪蛋,为赚取全民受教育需求的银两而举债扩张,离谱的高额收费过去已让无数的受教育者为其垫付“巨额首期”,但要纳税人今后为其盲目扩张、过于贪大酿成的苦果再买单,恐怕不少公众难以如此大度。而当务之急的是,群众和媒体要密切监督高校的这种“胡闹”,国家也要追究高校“失策人” 必要的责任,方能避免高校重走国企旧路,公众没有理由替高校的“不务正业”买单。

来源:亚洲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