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流行“贵族俱乐部” 加入者要凭家庭背景
目前,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就是如果某个同学的父母担任局长、主任等领导,那么他们的子女也被同学称为“局长”、“主任”等。围绕这一话题,不但许多老师、同学畅所欲言,而且几名“小局长”也给我们写来信件倾诉自己对于此事的烦恼。看来,这种现象对于大家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成人社会的不正之风频频刮进校园,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学生论坛
让人头疼的“小圈子”
这种现象在我们班就有。有几个同学的父母不是当官就是经商,家庭条件都很好,吃、穿、用没有一样不是名牌。这个小团体走到哪都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之间的称呼也非常特殊,就是称呼父母的官职,什么张局、李总、王老板,第一次听绝对会把你搞蒙。然而他们自己却不以为然,俨然把自己的小圈子当成了社团,如果想要加入,得先经过他们的“考察”———也就是看你家里的“政治、经济”情况如何,再看你的消费观,如果你是全身名牌,花钱也很大方,那么ok,你通过了;如果家里条件不错,但你本人比较俭朴,那你还是与圈子无缘。这怎么听都像现在很流行的会员制“贵族俱乐部”。
幸好,大多数人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偶像,也没有多少“圈外人”对他们“阿谀逢迎”,同学们的心态还都蛮好的。不过我认为,这对他们自己也没有好处,过分追求物质,不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做的事。(网友一心)
我不想当“局长”
我就是被叫做“局长”的学生。因为我的爸爸是某局的局长,所以班上有好多人就叫我“局长”。我非常反感这种叫法!原因是我能感觉到他们这样叫我时那种特殊的意味:他们的意思是我的班长是靠我爸当上的,我的成绩是靠老师高抬贵手得来的,老师喜欢我是为了有事求我爸的时候好说话,我自身的所有价值都被全盘否定了!无论我做到了什么,原因都只有一个———我爸是局长!但最要命的是,一些老师确实喜欢把我当作“局长”对待,为的是让爸爸的单位多赞助学校一些钱,或者自己办事的时候更方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每次学校的大型活动,爸爸都会收到请柬……这一声声不阴不阳的“局长”真是让我烦透了!
我一直在努力着,我不愿意总是生活在爸爸的荫庇之下,我有我自己的价值。更何况,爸爸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他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我被区别对待,从小到大,爸爸没有用公车接送过我一次。我知道他只想让我健康地成长。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向那些老师和同学说句心里话:请不要再叫我“局长”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河北省王晴)
校园是一块净土
我对这种现象持反对态度,学校是一块净土,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应进入校园。
记得读高中时,每当放假,标有“人民法院”、“检察院”、“工商局”字样的车子总是停得满校园都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学校出事了,其实都是公车私用接孩子的。
校园里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为被称为“小局长”、“小主任”的人,我认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父母在单位当官,并不是高人一头的资本。说话时,不能学父母一样打官腔,花钱时不应大手大脚。要提高自我认识,在学校大家都是学生,人人平等。人不能一辈子靠父母,父母优秀并不代表自己优秀。
作为称呼他人的人,我认为,应该用平等的目光看待父母当官的同学,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是学生,自己也是学生。学生之间比的不是父母的优秀,而是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校园出现“小局长”、“小县长”这样的现象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去纠正。(江西省井冈山学院欧阳国)
此事早已不新鲜
校园冒出“小局长”、“小主任”,这并不是新鲜事物。以前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就存在这种现象。尽管我们当时不过八九岁,但很多人都知道有“官爸爸、官妈妈”的好处,这样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也特有面子,因为很多人会称呼他们为“xx长”。
同学中有谁家爸妈是局长、镇长、主任什么的,他们在班级所享受的待遇和平民百姓家的孩子绝对不一样。不敢说所有班级都如此,但我所在的班级就是这样。当官的家长来学校,班主任会满脸笑容非常热情,迎来送往端茶倒水,而一般家长就没有这种待遇;班干部、少先队干部很多是父母有一官半职的学生;班里安排座位,前排、中间等“黄金”位置必定有一些是他们的专属地———尽管有一些近视眼同学很需要坐那样的座位;同学间发生矛盾,班主任老师多半偏向那些官宦子弟,这一点我更有亲身体会而且至今难忘:有一次班上一女生因小事踢了我一脚(我绝对没有对她做出任何肢体动作和言语伤害),我分辩了几句,没想到班主任知道后过来不问因果就踢了我一脚……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班主任会“赏”我那一脚,莫非因为那女生是教育局某科长的千金?
校园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点我能理解,但回想起当年那位班主任老师的所作所为,我仍久久难以平静……(浙江省慈溪市周巷职业高中余爱华)
观点集萃
现在一些中小学老师特别“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登记表,用意在于查明学生的父母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吃得开”的亲戚……他们往往把心思花在这上面,从而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给予区别对待。
这样下去,怎么会不培养出一批“小官迷”呢?!
———江西省鄱阳县政协 徐俊松
据说当年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讷去上学,在填家长姓名的时候,填的都是李德胜(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的化名),而不是毛泽东,她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
———江西省湖口县政府 裴平
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与父母的影响、社会环境的熏染密切相关,而长期处在“官长意识”笼罩下的孩子,很难想到将来要自食其力、自立自强,更不去想平等待人、乐于助人,他们想到的是惟我独尊。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林正岳
老师点评
平等,从老师开始
谁都知道这样称呼不好。因为不管父母是局长还是主任,孩子就是孩子,在学校就是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不同。按家长的职务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孩子的思想还没成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对不同的待遇,他们比大人更敏感。局长、主任们的孩子发现,因为自己的父母是领导,在学校能享受特殊照顾,内心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平民的孩子则从不同的待遇中早早地体验到世态炎凉,心理会受到打击。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学生如果在学校得不到公民权利平等的教育,日后怎能指望他们有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呢?所以,以父母的职务称呼学生是一种非常有害的风气。
要抵制这种歪风,老师的作用很大。老师在教育中首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排座位时,不要对领导子女特殊照顾;分配任务时,不要对领导子女另眼相待;改试卷时,不要对领导子女采取特别标准。总之,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里平等的一员。另外,老师还应以身作则,接人待物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官员还是平民。这样的话,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在校园建立人人平等的环境,抑制官本位思潮对校园的侵袭,是每个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呼吁:平等,从老师开始!(江西省新干中学周佳农)
旁观者言
从“小局长”看领导干部子女家庭教育
笔者认为,虽然孩子模仿是天性使然,但是有些问题如不加以教育引导,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此种现象表明,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有待加强,但领导干部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认为,领导干部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当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
记得有一年暑假,中央一套播过一部电视剧《市委书记》,片中有一个细节:市委书记的儿子随其调任多次转学,但每次转学在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时,其子均按市委书记的要求在“父亲工作”一栏填写“工人”,目的就是不让其他人知道孩子是领导的子女。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领导干部都这样做,但是,一旦发现有学生称自己的子女为“局长”、“主任”时,就应该及时对小孩予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注重“言传”教育。
然而,光有“言传”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身教”。“身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为官做到两袖清风;“身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摆领导架子、不耍威风,为人做到和蔼可亲;“身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正确面对自身的责任和权力,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当孩子认为当局长、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一样的时候,我想他们也就不会特意模仿了。(浙江省嘉善县天凝镇彭洪)
家长谈心
父辈的成就绝不能成为孩子的“资本”
父亲是局长或主任,其孩子也被同学称作局长或主任,这种现象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孩子刚刚升入一所中学时,班上有同学在某部门任职的父亲竟专程开着高档轿车,到星级酒店宴请校长及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还请他们到影剧院去欣赏著名的俄罗斯歌舞表演。如此这般之后,这名同学的家长与老师建立了较深的关系。顺理成章,这个孩子在学习上、在学校政策上均得到格外关照。许多同学也都十分羡慕,竭力巴结、讨好他———因为,他父亲是个官!
这就是权力的“魅力”。也许,那位官员的做法实属无奈。假如孩子学习成绩过硬,那还用求谁呀!这也反映了时下老师重视尖子生忽略差生的不良风气。但是无论如何,用父母的权力维护子女利益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绝非好事。假如同学们一次次“局长”、“主任”的恭维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激起孩子努力向父亲学习的决心的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毕竟是孩子,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有限,这种过分的“宠爱”难免使事物走向反面———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湖北省武汉市郑绪翠)
- 关键字搜索:
-
中学
來源: 转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j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