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横生的中国网络──新红卫兵出现?

从互联网降临中国,观察家对中国将受到什么影响就争论不休。网络会使中国民主化吗?共产党会像控制其他媒体一样控制互联网吗?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错了。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杨思安(Anne Stevenson-Yang)在近期的远东经济评论上发表文章指出,很久前中国的权威部门放弃了“控制”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的打算。但他们保留了随时对通信资源实施监控的权力,以保护全球资本市场中的中国资产,阻绝未经许可的政治组织和言论。

缺乏独立性使中国的互联网成为事实与宣传、社论与广告混合物。对之失去信任、心怀疑虑的中国网民转而热衷个人通信:聊天,博客,视频和图片的交换。

网站监视聊天室的异常政治言论的行为人尽皆知,但人们对中国互联网上商业宣传的泛滥则较少关注。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往往是记者受贿后的炒作。众多的小攻关公司兴起,它们的擅长的就是“软”贿赂,如以旅游和礼品贿赂记者。

文章指出,除了贿赂个人,公司也可直接收买“软版面”(貌似客观报道其实是收费广告的版面),许多网站雇用写手为付钱的客户撰写宣传文字作为新闻发布。聊天室被商业赞助者操控,他们假扮普通消费者回答问题和推荐产品,引君入瓮。营销计划,特别是那些瞄准青年人的产品的营销,常常首先是在博客上以“消费者” 的观点赞颂该产品的价值和性能。

但广告客户使用不正规的营销策略似乎无可指责,因为正规的广告渠道限制太多。广告执照极难取得,外资广告公司很难在中国建立机构,而且广告内容只限于许可范围之内的产品和服务。公司购买广告,既不能得到读者和浏览者的数量的信息,也得不到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和消费心理分析的数据,所有媒体的管理法则是媒体的经营者不能直接接触受众。广播台的节目制作人不能看有线电视频道购买者的名单,哪怕是统计数据都不允许,即使是国家电视台也说不出有多少人观看哪个电视台或哪个节目。私人公司如市场调查机构A.C. Nielsen有收视数据,但是专卖的,非常昂贵。

互联网上对流量既没有核查也没有标准,所以,所报告的流量数据可以任意扩大。例如,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不能将少于5秒种的访问计入流量,因为这样短暂的访问可能只是搜索引擎的一个检索关键词的过程或者是某个弹出广告的不期而至。但在中国,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数据。所以中国的互联网经营者可以尽量使用弹出广告来增加他们的流量。

在中国,付费或订阅内容是卖不出去的,原因之一是盗版问题。每个网站和记者都知道任何有吸引力的文章和照片很快就会被其他网站复制,复制时往往会作些修改,但不注明出处。结果,媒体很少有动力去寻求有吸引力的原创文章,而是雇用一批编辑,搜索能剪贴到自己网站的内容。既然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内容,你也就不会拥有独特的能吸引订户的内容。网站经营者只想着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地吸引网民访问。严格说来,非政府所有的媒体公司都没有权力制作原创内容。

文章指出,对于那些愿意采取订阅内容模式的人来说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开办网上支付所需要的官僚审批程序要比开办免费信息网站复杂得多。审批的艰难使在线销售商品和服务非常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软件公司销售自己开发的软件很难获准成为电子商务网站。而没有这样的准许,公司就不能在线销售自己的软件,而只能通过代理,从而失去对自己销售渠道的控制。

互联网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流量的比拼。对互联网站流量每月翻番的预言其实不符合现实,但这并不会妨碍投资者慷慨出资。2000年以来投资大增,但即使是百度这样的最着名的中文搜索网站,市场投资与收益之比也是100比1,承受着极大的风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