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的杜甫--作品欣赏
在我国三千年的诗歌历史当中,能够将个人姓氏冠在「诗」字上面,而成为一套专门学问,被后人不断的研究、批注的,杜甫是破天荒的第一人。「杜诗」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形式、内容上,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中有他的人格光辉存在。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一生都不得志。但是他并不愤世嫉俗,也没有自艾自怜,反而用宽厚慈爱的胸怀包容一切。他的诗篇当中,处处流露着广博的同情。杜甫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的也有一千四百多首。质精量多,每一首都带着自己的人生以及时代的影子。一部杜诗,就是一部用诗歌写成的历史。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这种抽丁拉夫开赴前线,妻哭娘喊生离死别的景象,就是杜甫那个时代常有的画面。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像这种「烽火连三月的日子」,杜甫一辈子都不陌生。但是,再漫长的黑夜,也会有短暂的黎明。那是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的夏天。这一年,海内承平,边界无战事。唯独洛阳城却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文学事件:三十三岁的杜甫,和四十四岁的李白,在这里第一次正面相逢。当时,洛阳无语,只有星空特别灿烂。而这两颗唐代诗坛的天王巨星,一经撞击,立刻溅出火花。他们一见如故,便相偕游历河南省境。天宝五年,李白向江东,杜甫入长安。两人从此永别,不再有重逢的机缘。李杜论交,对杜甫来说,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我们在杜诗中可以发现许多忆念李白的诗篇,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又如「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等等;写得情深意重,令人感动。我们不敢说杜甫对「诗」的感情,一定是受李白的影响。但是自从和李相交赋诗以后,诗量激增,风格也逐渐确立,这倒是真的。
下面这首「望岳」是现存的杜诗当中,年代比较早的一首当时杜甫只有二十九岁,正在漫游当中。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描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这一首诗望的是泰山。全诗不着任何一个「望」字,却句句由望岳写入。描写距离,是由远而近;刻划时间,则又从早到晚;并且由眼前的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显示出杜甫在青年时代漫游生涯的快意。第一句岱宗「夫」如何描写乍见泰山时,那种惊喜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情景,非常传神。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所以尊为岱宗。「夫」自在古文中通常是句首的虚字,杜甫大胆入诗,却造成一种很新颖别致的效果。第二句齐鲁青未了则是在思索首句的疑问之后,所提出得答案。那真是惊人之句。
因为杜甫既不具体的说出泰山有多高,也不抽象的形容它有多雄伟,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验。表示站在古代齐鲁两大国境之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儿的泰山。他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才思敏捷,技巧高明,并且抓住泰山介于齐鲁之间的地理特点,史它成为描写泰山的特定句子,其它山岳是不能挪用的。接下来的第三、四句则是为上句「青未了」下注脚,描写近望时泰山的神秀和巍峨。「钟」字用得极好,此字一出,大自然顿觉处处有情。而「阴阳」两字则是表示山前山后,向阳背日两面。因为山高,所以山色的昏晓完全判割在山的阴阳面。「割」字原不足奇,但是用在这里,拿来割开昏晓,却是「奇险」之至,教人捏出一把冷汗来。由此可见,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应是老早养成,绝非平地春雷。我们在看「荡胸」以下两句,写的是细望。先说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不已;又说因为长时间的凝望,简直快把眼眶都看裂了。「归鸟」用来表示时间。
全诗从远望近望写到细望,镜头慢慢推入,层次相当分明。最后两句描写由望岳而产生登临的念头。从这两句豪壮之语中,我们多少也能听出一点杜甫的雄心和勇气来。如果从象征意义来看,杜甫的诗歌成就,确实也当得起「凌绝顶」的称誉。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题目标明的是「月夜」,杜甫看到的当然是长安月才对,然而杜甫并不从自己的立场落笔,它更焦心的是妻子得知自己被补时的忧虑。所以神驰千里,直指鄜州,而写出「今夜鄜州月」。下句的「闺中只独看」,则颇富玄机。我们知道,闺中除妻子外,明明还有杜甫的儿女在旁,为什么会是「独」看呢?紧接着「遥怜小儿女,为解忆长安」就作了回答原来,妻子看月,是心系远在长安的丈夫。但是小儿女不谙世事,那能分担大人的忧愁呢?杜甫用小儿女的「不解忆」,来反衬妻子的「忆」,更突显了「独」字的深度。真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如今,鄜州、长安两地牵系,遥想儿女的天真幼稚,再设想妻子身受的压力,不禁生出「怜惜」之心。这个「怜」字发自肺腑,深情可感。接下来第三联透过妻子独自看月的现象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忆长安」的情景。所谓「雾湿云鬟」「月寒玉臂」,都是遥想妻子月下忆念,愈久愈深的模样。而想到妻子的忧心忡忡,自己也不免跟着伤心落泪。像这样两地看月,各有泪痕,便激发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盼望。尤其以「双照」而泪痕始干,加强「独看」则泪痕不干的必然性。意在言外,引人深思。全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是所抒发的,并不是一般夫妻的普通别离。我们知道,那是乱世的生离死别。我们读得出在「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我们也在「双照」的清辉中,看到四海升平的理想闪耀着。在杜甫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们都知道诗歌是允许跳跃,允许飞跃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即使是长廊牵回,溪流百转,省去了开端,删掉结尾,依然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性。而杜甫的诗,正具备了这些优点。往往寥寥几十字,就写尽了家国之情。像刚刚那首「月夜」,它就是运用了彻面烘托的含蓄技巧,拈出了「独看」和「双照」的重要字眼,词旨婉切,章法紧密,真不愧是诗圣,手笔果然不同凡响。
对于诗,它的要求很严格。他讲究章法,精于练字,锐意创新。任何题材,任何体制到了他的手中,一更点化就是不朽之作。他写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也写「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他写着「此曲只应天上有」,他也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总之,杜甫的好诗实在是太多了。信受拈来,都是名作。言语精炼,情感深沉,意境豪扩。杜甫「登高」出现,而众人仰望。各位观众,诗圣展现眼前,正是作诗的好榜样。您想试试吗?现在开始下工夫,您可能就是下一位大诗人哦!祝福您。
- 关键字搜索:
-
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