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青少年开始反思线上社交行为
--重量不重质的互动发展不出真正的友谊近年时兴的社交网站已成为许多新世代青少年交友及拓展人际关系的方式。许多年轻人经过一阵狂热后感到空虚,开始怀疑这种没见面的互动真能建立友谊吗?
一般人很少会想要从人际网络中消失,但韩德森(Gabe Henderson),一位现年26岁的史学研究生最近作出了自我解脱的决定 — 取消他的MySpace帐号,并慢慢地淡出热门的人际网络社交网Facebook,不再只为了要扩张线上的交友圈而沉迷与别人交换个人档案、照片与信息。因为他已领悟到网路上所认识的人,最多只能称其为相识的熟人。
据《美联社》之报导,韩德森在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校报专栏中发表文章表示,“那肤浅的空虚感已遮盖了我一时曾感觉到的兴奋感。”“它让我觉得在某程度上我们已失去了真正的友谊所应特有的深度。”
该校新闻系主任布格嘉(Michael Bugeja)长期以来一直是面对面式人际互动的提倡者。当他读完了韩德森的文章后,认为终于有了一线曙光。他说,这是几个迹象之一,它表示科技世代中已有某些人开始体察会面时光的价值。
布格嘉为《Interpersonal Divide: The Search for Community in a Technological Age》一书之作者,该书探讨科际时代人际关系疏离的问题。虽然他并不反科技,他在课堂上常传授学生有关“人际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的课题,希望学生能培养能力判断在何时、何地及何种目的下应用科技用最为妥当。
他指出,现在的学生常是一边手牵着好友们一边拿着手机跟另一个人讲话。他还看到学生们常在咖啡馆围成一圈,但大伙总是瞅着电脑显示器。他跟学生说:“真正的朋友必须知道何时应该搁下部落格,跑遍校园去帮助一位朋友。”此外他也透露,许多大学教授也开始规定学生不得在课堂中上网。
《小儿科(Pediatrics)》期刊10月号中有一篇由史丹佛大学研究者针对旧金山区中上收入户的高中学生所作的研究。其中指出,有相当大的一部份学生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社交网站会员身份,其中约81%属于MySpace。这些学生中又有89%的人持有行动电话,他们大部份具备文字简讯及网页浏览的能力。
虽然这些学生比前世代的人更习于电子通讯,但他们也将会对环境更持戒慎态度。因为愈来愈多的青少年他们必须处理网上所受到的霸凌遭遇 — 从意外地被人张贴丑态照片到线上恐吓等各种形式的遭遇,都可能碰上。
隐私权问题也袭击到了家庭。最近学生们已发现许多在Facebook网页上更新的个人资讯,已被人利用并自动地传给他们不一定想见的人。在学生们抗议后,Facebook被迫开放允许用户主控资料的流向。
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体验到当申请学校或找工作时,他们原来在网站所公布的个人档案可能会回过头来咬他们一口。
着迷于线上游戏的波土顿大学神经科学的博士生葛罗斯(Veronica Gross)说:“大部份我最亲密的朋友们都比较喜欢以见面的方式来交往,而不是单靠互联网来沟通。”她把见不着面的联系作为平时互动方式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法。这个观感正好与普网与美国生活计划(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所作研究的结论吻合。今年初发表的结果显示,互联网的用户倾向于拥有较大的密友或挚友社交圈,其统计之中位值是37人,而非用户则为30人。
来自佛州罗林斯学院(Rollins College)的米勒(Steve Miller)虽然也认同社交网络是一个有助于将活动消息宣传给大伙的有效渠道,甚至有助于在校园中建立起社区的气氛,但不久他也发现了Facebook局限。他说:“在与某些线上朋友碰面后发现,即使是最乏味的人士经过很好的Facebook档案包装后也会变得有趣。”
他对于手机传来的简讯也不再感觉那么振奋,因其大多不过像是日常的问候语一样。他且说:“文字简讯已经变成让人逃避问题的一种方法。”他许多朋友会用手机简讯来取消赴约,以免于口头解释。他也看到有些人以发简讯的方式来邀约心怡的对象,以逃避被当面说“不”的窘境。
他说:“我们这一代必须克服面对对立与拒绝所生的恐惧。”他和朋友们都认为所有形式的互动皆须聚焦在其质度之上。
爱荷华的韩德森现在很享受可花较多的时间与朋友亲身共渡,并花较少的光阴在电脑上。他认为停掉MySpace和Facebook是好的决定。他说:“如果一张照片、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一张网页就是我友谊的全部,那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牺牲的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美青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i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