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度险铲平

 

已有六百年历史、被视为人类珍贵财产的北京故宫,原来在中共建政初期及文革期间,几乎遭到毁灭。当时的北京市当局提出要在故宫内大马路,在皇帝宝座旁塑造持枪农民像,甚至有将中和殿改建花园、将天安门改建国务院大楼的疯狂计画。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揭开了故宫「九死一生」的内幕。据《望东方刊》内一篇文章指出,一九五八年九月《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率先提出要改建故宫,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景山、北海等地的部分房屋拆除,使之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翌年,北京市城建委员会又提出,「故宫要改建成一个群众性的文体、休憩场所。」

一九五八年底,北京市文化局又批了故宫博物院提交的「清除糟粕建筑物计画」,指令「即行拆除」故宫内各处残破坍塌及妨碍交通及下水道的道路、小门及门座等建筑。文化局又要求保留太监、宫女所住的房屋,「以便和帝王奢侈生活进行对比,向观众进行阶级育。」

太和殿放农民持枪塑像

一九六三年,北京市副市长吴德发表《谈北京城》一文,指北京的「城市建置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再次为故宫改建造势。其後北京市发动六家设计单位编制规划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配合长安街改建规划,在故宫内开一条东西向大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

文化大革命爆发初期,故宫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三十八米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皇气」;太和殿宝座要扳倒,加封条;在宝座台上塑造持枪农民的像,枪口对准被推翻的皇帝;将中和殿改建成「人民休息室」,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全部拆掉……等等。

一九六六年五月,揭露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剥削佃农的泥塑「收租院」在故官奉先殿展出,为此当局将奉先殿工字形大殿改为长方形,毛泽东像被挂於奉先殿内,殿前清代祭祖所用的焚帛炉,被认为与展览内容不符而拆除。

军宣队遭到揪斗逃一劫

同年八月,故宫城庙内泥塑神像十一座、泥塑马一对被毁,故宫博物院大理石门匾被写上血泪宫三字;神武门外砖墙上,贴出火烧紫禁城、砸烂故宫等大字报。顺贞门、天一门、文华殿、乾隆花园内的门额被摘,中和殿宝座被拆。

但整改方案的其他项目尚未实施,北京政局已经改变,五月间进驻故宫、主导整改计画的军宣队,转眼间变成被批判揪斗的对象,十月份被迫撤离故宫,故宫这才可避免灭顶之灾。


中宣部长冒险直谏毛泽东 周恩来派军护故宫

对於故宫能够保存下来,前中宣部长陆定一功不可没。陆定一曾经提出与当年政治大气候相反的意见,向「伟大领袖」毛泽东直谏,要保留这座只有「几座牌楼古坊」的古建筑群。

专家学者也反对拆卸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内地要求拆除故宫,改建成马路、娱乐场所的呼声高唱入云,可是,当时不少专家学者持相反意见,向毛泽东报告,可是当年毛泽东却认为这些专家是遗老遗少、亡国奴,要拆掉几座牌楼古坊便要哭鼻子。

不过时任中宣部长的陆定一却坚决否定拆掉故宫的方案,并向毛泽东直谏,要求保留故宫。陆定一的儿子陆德回忆这事时,认为父亲当年是冒极大的政治风险。虽然故宫逃过拆掉的命运,但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後,却遭到严重破坏。

本文留言

作者大一巴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