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卖完煤”你还卖啥
“左云矿难”后又有了“灵石矿难”,50多条矿工的生命顷刻间又去了“天国”。
对此,有“中新时评”说,矿难的问题谁都知道,但“谁也解决不了,谁也不会解决,因为它牵扯到当地的经济利益和‘官煤勾结’的问题”。
悲哀吗?是的。这就等于宣布,山西的矿难是不治之症,晋煤枯竭前,这出令人窒息的“晋剧”还得继续演下去。
事出必有其因,是什么让山西人陷入尴尬呢?让我们试着从近代据说辉煌的“晋商文化”来追寻答案。
近代以来,“晋商现象”无疑是山西历史文化在近代现实逼迫下迸发出的精神之光。那便是,在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务实、厚重、坚韧、开拓、进取的“晋商文化”曾一度让山西小镇成为“大清央行”所在地,而具有现代信用制度性质的“票号”的发明,更直接催生了让龚自珍都感叹“海内最富”的晋人风采。
骄傲吗?是的,因为“乔家大院”式的辉煌至今让人艳羡。但其实自那时起,山西衰落的种子便“生了根”。因为“务实”,因为“最富”,更因为短视的“实惠”观念,晋人在当时便给康熙留下了“重商轻学”的印象,而“从娃娃抓起”、培养“会打算盘”的“伙计”从那时起便渐成“时尚”。
在商业思想上,晋商是发达甚至超前的,但自此,从做“大清央行”中尝到了甜头的“晋商”便有了致命的短视缺憾,乃至今日,山西的富翁还被报道为“思想封建长于政治、不官而官”。
这便有了山西人近代史上从小务商“拨算盘”的“阎锡山传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山西人有着极端“实惠”并发挥到极致的小农意识,“不官而官”则成了晋人大智慧的象征。
也正因如此,山西的“官”也便能看到“逍遥的商人”的“实惠”而喜欢和商人们称兄道弟。于是,一张张庞大的笼罩在温情脉脉面纱后的“关系网”诞生了。
盘根错节,无“法”无天但“有情”,早已成了山西官场、商场的最大特色。所谓“官煤勾结”,不过是这种网的缩影而已。
牺牲了的,只有“法”。因为在山西人眼里,“法”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所以,织造“人网”,才算抓住了根本。而目中无“法”则让山西曝出了一起起诸如“侯马警察打北京警察”的可笑新闻。
在这里,“实惠”成了山西人思考问题的绝对重心,由此自然会诞生对商、官的崇拜,而“学”和“艺”则成了敲门砖或者等而下之的点缀———在山西官场,能背诗题字谈史甚至说说“万荣段子”式的“风雅”,才是每个官员必须通关的“技巧”。
而在这种近乎舍本求末的“实惠”观念支配下,富裕但逐渐失去了开拓精神的晋商变得保守了。资源匮乏的逼迫下,他们“走西口”,他们纵横四海,但当他们富裕后由于恃重由于战乱等变得保守世故时,煤矿被发现了,如此,顺理成章,“合算”的“挖煤”成了风光的营生。
晋人近代以来“外向型开拓性”的“文化基因”的退化以及解放后的“能源国策”,都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山西人的当务之急非常明确,即先要“卖掉”那些“实惠”却短视的保守观念,“卖掉”那些罔顾法律的“关系网”,“卖掉”那些有浓厚“重商主义”痕迹的“算盘传统”!而政府也有责任从政策上机制上帮助山西人走出煤炭依赖,发挥厚重诚信但不失开拓精神的文化传承。否则,“卖完煤”后的山西除了汾酒仍旧馨香、老陈醋继续酸洌之外,还能“百度”出什么可资在信息时代笑傲群雄的“非煤商品”呢?
- 关键字搜索:
-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