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人”按揭购买数十套豪宅,32笔贷款“抵押登记不实”
位于浦东的“世茂滨江花园”是上海有名的高档楼盘之一。近两年来,这一楼盘的价格由每平方米1万多元一路飙升至3万元,最高时超过4万元。在这个楼盘的销售过程中,有一个叫“曲沪平”的人,购买了几十套房子。尽管以不同的个人名义登记产权,但房子事实上归一家叫“优佳投资”的公司所有,曲沪平是这个公司的员工。“这个曲沪平和优佳投资,现在让浦发银行很头疼。”一位上海银行界的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2005年10月下旬,上海浦发银行在自查中发现,一笔购房贷款的房屋“他项权证未入库”。就是说,银行把钱贷出去了,但房子并没抵押给银行,这是绝对不合规的。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信息显示,这笔贷款从未办理抵押手续。
接下来的追查引起了浦发银行的焦虑。与“曲沪平”有关的住房贷款竟达91笔,包括浦发银行陆家嘴支行89笔、卢湾支行2笔,贷款时间在2004至2005年间,金额估计在4亿元左右。这些贷款被用来购买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卢湾、浦东等地的高档物业。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涉嫌大量利用他人的身份证“偷梁换柱”申请贷款;二是有32笔陆家嘴支行发放的贷款存在“抵押不实”,涉及金额1.26亿元。贷款的代理人全是曲沪平,提供按揭中介服务的均为上海优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记者调查获知,“优佳投资”系美籍华人STEFANEL·YI·GU(下称“顾艺”,音译)2003年在上海注册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从事物业管理、租赁及高档物业包租。“优佳投资”本身并不具备房产交易中介资质,但它通过挂靠一家知名中介公司提供中介服务。
“‘优佳投资’提供按揭中介服务的贷款,都是由顾艺向银行推荐的。说穿了,他是在自己推荐自己!”一位银行人士说,“顾艺是在用别人的身份证为自己买房。这种抵押贷款本身风险丛生,何况还有32笔根本就没有抵押。如出于故意,那就是一种骗贷行为。”
知情人透露,发现问题后,浦发银行迅速采取措施覆盖风险。一方面,重新补办抵押登记手续。然后,由浦发银行陆家嘴支行再向“优佳投资”贷款1.24亿元,通过“个人贷款”转为“公司贷款”的形式,偿还由顾艺推荐的部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另一方面,顾艺将“世茂滨江花园”一套评估价值为1亿元的复式豪宅抵债给浦发银行,浦发银行因此成为这幢豪宅的“房东”;另外49套住房也被按剩余抵押价值抵押给浦发银行。这49套房产中有34套在“世茂滨江花园”。
骗贷术种种:虚高评估套现、偷梁换柱按揭
知情人士说,从已暴露的情况看,至少存在三大骗贷嫌疑。一是虚高评估抵押物(房产)价值,套取银行资金。一套位于“世茂滨江花园”的复式高档房(面积938.34平方米),“优佳投资”买入价是2400万元,即便按后来房价涨到每平方米4万元估算,真实交易额也就4000万元,而上海光华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给这套房产的估值竟达1亿元。“按7成贷款计算,仅这一套,顾艺就从浦发银行贷到了7000万元,除去真实房款,他已从银行套现4600万元!” 这位人士说,“这是典型的虚高评估骗贷案例。”
二是利用他人身份证,偷梁换柱搞假按揭。除了抵押不实,在浦发银行的问题贷款中,还大量涉及利用他人身份证办虚假按揭。一位金融系统的权威人士说,2005年,一位云南人曾询问浦发银行,自己怎么莫名其妙地成了上海“世茂滨江花园”的“业主”,并且有一家公司正在逐月“替他”还贷?原来,此人准备在当地贷款买房,但当地银行发现,他已有向上海浦发银行贷款买房的征信记录。
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浦发银行问题按揭中,借款人的身份证各异,但还贷账单却是寄往三四个相同的地址。这表明按揭背后的真实借款人是同一个人或公司。
三是公证机构虚假公证。据记者了解,在浦发银行的这起事件中,一家公证机构接受委托出具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收入证明。“从手续上,几乎没有漏洞。公证机构也被他们买通了。”一位内部人士说。
至此,按揭骗贷的造假路径已依稀可见:异地收购大批身份证(身份证所有者不知情)——伪造系列借款委托书(表明身份证所有者委托他进行借款)——骗取或买通公证公司(进行“委托”公证)——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申请贷款)——虚高评估房价(或伪造交易合同)——获取银行大笔贷款(实现事实上的零首付)。
一位银行人士说,这种“程序天衣无缝”、形式“合规”的骗贷,大多离不开银行“内鬼”,因而更具风险,“譬如,类似云南的假冒购房人,一旦主张权利,银行那些没做抵押的贷款就会成为烂账。”
“姚康达事件”翻版:“问题贷款”还有多少?
业内人士担心,目前暴露的问题贷款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除浦发银行,“优佳投资”在上海的问题贷款可能还牵涉到其他商业银行。因顾艺大部分炒楼资金来自上海的银行,从其在上海的物业分布来看,类似“问题贷款”可能还有。而浦发银行一位内部人士也对记者“抱屈”,“我们只是一小部分”。
在这一轮炒楼狂潮中,埋下的“问题贷款”究竟还有多少?据记者了解,上海银监部门已在认真调查此事。“这反映出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关人士说,尽管“巨额虚假按揭”案的发现缘于银行内部审计,可算是其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加强的表现,但摆脱层层监控的问题贷款竟有32笔之多,还是令人愕然。
业内人士指出,从时间上看,浦发银行问题贷款发生在“121”号文件(即2003年6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出台之后,性质比“姚康达事件”更恶劣。
“姚康达事件”是上海房地产市场上的一桩典型骗贷炒房案。从2002至2003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姚康达”一人发放了7141万元房贷,用于炒作128套住房。2003年6月以前,有关政策、文件没有规定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高上限,也没有对贷款人购买两套或以上的住房做出限制,“姚康达”正是利用了这一政策空子,“程序合规”地诓取了巨额贷款炒房。如果说“姚康达事件”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浦发银行贷款案则明知故犯,发生时央行已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对购买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住房的,应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
一位上海银行界的人士对记者坦言:“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银行内部监管失察,实质上是银行的基层机构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的确,让人疑惑的是,这家上市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何敢于明目张胆地放贷、放任一外资企业大肆炒楼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和追问。
财经日报
- 关键字搜索:
- 上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