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淮河流域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内幕
81年夏秋之交,在淮河中下游地区暴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瘟疫。其传播之广,速度之快,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为了隐瞒国际社会,为了不让人们知道真相,在我们防疫系统内部统称为“2号病”。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病分为三大类,即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和天花三种。因当时暴发的是副霍乱〔霍乱的一种〕,故隐称为“2号病”。副霍乱是仅次于霍乱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副霍乱弧菌经水〔或食物〕传播。其特征是频繁腹泄、米泔样便〔淘米水样、一日可达几十次〕、无腹痛、不发烧或低烧。正因其上述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才将其列为烈性传染病的范畴。也就是说它极具隐避性。在适宜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严密的防范措施,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
对于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县卫生防疫站才第二个年头的我这个年轻人来讲,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从专业角度上讲,我深知事情的严重性。从良知的层面上讲,我心急如焚。但实际情况却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站长和书记不慌不忙,上上下下慢条斯理,全无临战的状态,更没有那种大难临头而全力投入的实际行动。后来我才知道,省卫生防疫站有明确规定:一、上报的患者人数必需控制在100以内(100人以上,世界卫生组织就要介入并派员调查);二、不得公开疫情,以免引发社会动荡。
天大的事情当小事办,后果可想而知。
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环节,即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在具足传染原的情况下,切断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副霍乱弧菌是借水或食物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扎实细致的工作方可见效,但这样的情况我却没有看到。由于疫情的被隐瞒,也就谈不上广泛的宣传,所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在不知不觉中人传人。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疫情迅速散开,并为来年更大规模的流行种下了祸根。
82年4月,疫情更加迅速泛滥开来,我们在淮河水域、湖水、塘水、其它河水和市场上采集的食物中均检出了大量的副霍乱弧菌,每个医院都住满了被感染的病人。即使如此,全县的预防措施也只是我们全站的二十几个人分片包干地去发一发漂精片〔漂白粉片〕用于饮水消毒,分发给很少一部分人一点点强力霉素〔胃肠道消炎药〕用于预防。那才真是杯水车薪。很多无钱就医的农民整家的人都躺在家里。
那场大瘟疫的死亡人数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当时全县50多万人中被感染的不会少于五万人。
(看中国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键字搜索:
-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