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枭:十亿民生双臂拥,五千文化一肩挑!

宋儒以为,是否有"践履功夫"是理学(道学)区别于传统儒林的重要标准。韩愈首倡道统之说,并有意以孟子之后道统传人自许。但"一本正经"的宋儒认为韩愈饮酒作诗未脱文人之习,对"道"的认识欠缺践履只是才高所致。我不敢评断"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对道的认识是否属于口头禅,但我认为,许多大陆维权志士、民主人士和自由作家,不论他们是否认可儒家义理,他们的维权抗争活动与对专制中共的批判,实质上都有着孟子"浩然之气"为底蕴,本身就是一种"践履功夫",都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

枭鸣之声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我"从不专信一宗一派之学说,于儒墨老庄及佛氏、基督氏之学皆有所甚服,亦皆有所不满"(宋恕),崇儒学,却反对食古不化,僵化保守;崇民主,却反对迷恋西方,言必基督。从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学中寻求结合点,撮各派之要,成一枭之言,议论卓然,意气风发,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夸我文才好者伙矣,枭耳听来,就象夸一位百战功深的将军胡子长得漂亮一样,呵呵。我的自信并非才子文人无根的自负狂妄,而是来自对人生社会宇宙之大道的深彻体悟。用宋儒的话说,来自于格物致知的功夫。我说"我打通了中西文化的任督两脉,于传统儒释道及其它奇经八脉亦全线贯通,精萃尽搅,亦庄亦禅亦佛亦儒又非庄非禅非佛非儒,一通百通,纵横无碍",仿佛狂言,实非狂言。

学海无涯,人生有限,岂能穷尽万物万事?但世间实学虚学千门万派,到了一定的高度都有相通之处。宋儒讲格物致知,也并非见一物格一物、格尽天下万物,而是格物格到一定阶段,会产生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把握事物的根本道理、普遍规律或普遍原理。程伊川说:"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它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如何,穷理如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
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具体说,一物有一物之理,万物各有其理;从根本言,万理只是一理,一个统一的理。

只有贯通传统各派,融汇中西文化,才能"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谷,丝分理解"(徐光启《泰西水法序》);只有综合道义和文化,对专制的抨击,才有力度,才能够居高临下,穿其心而点击穴;只有综合了"诗史思识"全方位功夫,对社会、政治之道的探求阐发,才能含英咀华达到一定深度。仅靠文字功夫是不够的,就象摘叶飞花伤人立死不是凭招式美妙就能奏效。在佛教里,文字功夫属于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当然也属于一种智慧,但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比,境界相对较低。同时,文字般若是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也需要一定的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为根基,不是单纯靠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学习可以获得的。

清诗人赵翼有一首写道: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我认为,赵翼弄反了,好文章应是三分天赋,七分人事。人事者,学问造诣、思想境界、人格修养、践履功夫也。特别是在反动派的眼皮底下写"反动"文章,本身就是用心去真修实证。这个心,是心血,良心,也是道心。论什么道,先得什么道,怎样写,就怎样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人,才有力量。文字功夫乃锦上之花,智者不惑的慧眼智光和勇者不惧仁者不忧的养气功夫才是根本。这也是老枭打遍江湖无敌手的秘密所在。就象古代剑师铸剑,要淬之以血。干将更了不起,铸剑不成,涌身往炉火里跳下去,用自已的生命,铸出绝世利器千古传奇!

偶得一联曰:十亿民生双臂拥,五千文化一肩挑,写人道情怀与文化境界最为传神,上联赠给刘晓波君、高智晟君及战斗在维人权争民权反特权第一线的同道们,他们的写作活动和维权行动就是一种以身作则的道德实践。下联留以自勉吧。另有诗写怀曰:

其一
接通血管写文章,虽万千人岂怯场。
忧到深时化雷霆,思飞高处挟风霜。

其二
琢句雕词终太浅,涂脂抹粉总嫌轻。
百凶千劫原天惠,最好文章血写成。

其三
遍地狂澜肯独眠?斯文扫地觅尊严。
我来卫道无多术,浩气仁心贯笔尖。
2006-1-22东海一枭

首发《自由圣火》半月刊第十四期《自由圣火》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