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欧抗美梦碎
几年前江泽民执政时访问欧洲,还相当得意,那个时候,由于反对美国领衔的伊拉克战争,法德俄三国几近结成抗美“轴心”,北京则收渔翁之利,乘机扩大其“联欧抗美”的战略。但胡锦涛接班后,情况开始变化,不仅伊拉克战后几次大选都相当成功,让反对者无言以对;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国家内部都发生很大变化。
法国关于欧盟宪法的公投惨败,导致席哈克总统声望更下挫,再加上罢工事件不断,失业率攀高,穆斯林青年骚乱等,法国已自顾不暇。
俄国也因内部经济和车臣问题,加上乌克兰亲西方的自由派上台执政等,都导致其对外政策不那么强硬。而且俄国最后把“石油管道”铺向日本,而不是北京一直争取的东北油田,这些都导致莫斯科和北京的关系貌合神离。
这三国中,最大的变化是德国。亲中的施若德政府去年大选落败,右翼基督民盟主席梅克尔成为总理,这位被称为“德国柴企尔”的女总理,上星期首次访美,和布希总统会谈,获得相当成功,用梅克尔的话说,美德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篇章”。德国“周日世界报”认为, 比起前任总理施若德,德国的外交未来就是少点法国,多点美国、英国和波兰。
美德关系的加强,不仅对世界格局发生影响,也使北京谋求的欧盟解除武器禁运更无希望。原本支持北京的主要是法德两国,但梅克尔没上任就表示不同意解除禁运。这不仅有助台湾安全,也影响北京的政治形象和地位。
梅克尔和布希总统讨论了和中国的关系,虽然没披露细节,但她明确提出,要和美国共同“对付”像中国等不遵守任何规则的国家,显示美德对北京的政策已有共识,并倾向强硬。
去年十一月胡锦涛访德时,已领教了梅克尔不仅拒谈北京期待的解除禁运问题,还明确提出,中国应注重“法治和自由”。
梅克尔在访美时还明确提出,美德关系应该建立在共同反恐之上,虽然没明说支持伊拉克战争,但和施若德立场显然不同。梅克尔强力支持美国把伊朗核子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由此形成美英德立场空前一致,导致法俄跟进,胡锦涛政府则进退两难,因中伊有庞大石油交易,北京一向支持德黑兰,但这次美英法俄德在伊朗核武问题上统一立场,北京陷入空前孤立。
世局演变至此,胡锦涛的“联欧抗美”梦不仅难圆,而且也会降低北京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自由时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