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离婚潮”:饭碗面前,婚姻算啥?
8月17日,原华北油田十一处工人王迎(化名)与丈夫的10年婚姻走到了尽头。选择离婚,并非基于感情上的原因,而是为了谋求“饭碗”---华北油田日前出台政策,离婚后的下岗职工可重新上岗。政策既出,下岗职工立刻掀起“离婚潮”。短短4天功夫,就有70对夫妻“分道扬镳”。据报道,婚姻登记处的离婚证都用光了。
造成如此荒诞不经的后果,令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油田方面匆忙出面解释,这纯属“好心出了个大乱子”。出台政策的初衷,原本是为改善困难职工、尤其是离异职工的生活状况,没想到竟会引发一场离婚风潮。
无论如何辩解,“良好的动机”已经结出辛酸的果实。各大媒体及网站立刻被感慨声和眼泪淹没。许多读者和网友用“哭笑不得”、“欲哭无泪”形容自己看完这则新闻的第一感受。
有人严厉谴责华北油田,认为此举堪称当前并不鲜见的“制度性羞辱”的标本,社会的整体羞耻感将因此而麻木,进而,社会秩序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一种权力到了能够直接导致家庭破裂、社会失范的地步,那么这种行政便失去了人道的支撑,而无须问行使权力追求的目标是否公正了。
也有人指责离婚者为了利益而放弃尊严,甚至将此归咎于国人的文化劣根性,谴责他们“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丧失人格”。
但更多人对此关注,是被这一后果折射出的下岗职工、“弱势群体”真实的生活现状所震撼。网友老田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问题出在工人的弱势上,就业岗位太少,而下岗带来的问题太严重,因此,工人为结束下岗状态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在某大型国企工作的荆先生愤怒地指出:“可悲的不是选择离婚的人,而是迫使他们作出这一选择的社会现实。”
现实是---
合肥下岗女工刘和芳因贫困而自杀。死前,她曾在天桥上摆过地摊,虽然磕着头嚷着“我赚的是血汗钱”,但依然免不了被没收。她还找过一份月工资110元的扫马路的活儿,但因为照顾女儿耽误了一次,被辞了。
现实是---
沈阳一个普通下岗工人家庭,妻子无奈跟人走了,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失意的丈夫拿出家中仅剩的五元钱,咬牙买了一斤猪肉。当久违的肉香让孩子们欢呼雀跃时,绝望的父亲在里面撒下了耗子药。
现实是---
广东马某为筹集女儿上大学费用,铤而走险抢劫,拍砖致使一名老年妇女死亡。警察破案后发现,48岁的马某和其妻子均是下岗职工,家境贫寒。民警们解囊捐款。
……
荆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在不会饿死、冻死的前提下,才会顾及其他。否则无论如何都没有一顿剩饭或一块破布来得重要。不吃嗟来之食,那是因为他还没饿昏。为了生活而离婚,道理也一样。”
据报道,在华北油田,为上岗而离婚的大多是中年人。尽管上岗后的工资只有区区430元,但“孩子上学,老人有病”,而自己“知识和技能都和石油有关,下岗后无所适从”。对此,5年前下岗的青岛市民李女士感同身受:“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程度被严重忽视和低估了!”
李女士说,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所具有的那一点文化水准和生存技能,在整个社会中不具备基本的竞争能力。“何况还有来自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缺憾,何况还有来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
有学者认为,对“弱势阶层”的社会关怀,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民主、文明程度的基准。《正派社会》的作者马格利特认为,在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里,政府存在的合法、合理的理由,就是因为它可以起到保护社会成员不受某些羞辱的作用,这包括贫困、无家可归、剥削、恶劣工作环境、得不到教育和保健等等。
《晶报》为此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对华北油田“离婚风潮”的审视,我们仅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好事办得更好。但对于全社会而言,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建立起一套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及公权运行体系。这一点,也正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
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华北油田日前再次传出消息,油田管理局党委表示,下发该通知时虽未规定具体的离婚日期,但文件是8月5日发出的,5日之后突击离婚者不再享受文件规定的“优惠待遇”。
有网友很快便在网上贴出一副对联:“过去下岗,失去金钱,失去地位;现在离婚,失去感情,失去家庭。”
横批:“离了白离”!
- 关键字搜索:
-
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