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画店“渊海阁”百年沧桑
章渝生老先生谈起由父亲一手创办的百年老店渊海阁,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书画界有句俗话叫“三分字(画),七分裱”,可见如果装裱的技艺高超,对书画作品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解放前,南京城里有“渊海阁”、“于万春”、“监古斋”、“输飞阁”等八大家裱画店。13岁那年,章诚就随舅父来到南门外“于万春”裱画店学艺,满师后他就自立门户,在瞻园路旁边开了一家名叫渊海阁的裱画店。随着几年的辛苦打拼,渊海阁开始位列金陵八大家裱画店之首。抗战期间,渊海阁被迁至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后,章诚回南京选定了紧邻省美术馆的碑亭巷61号作为新店址,如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1956年,南京市政府成立美术公司,遂把南京城所有的私营裱画店纳入其中,成立了一家公营裱画店。考虑到“渊海阁”的巨大影响力,刚成立的裱画店就沿袭其名。
傅抱石名画大街上晾干
裱画大师章诚的装裱技艺之高令人叫绝,他能将撕碎的一张地图重新裱好而看不出一丝破绽。章渝生老先生介绍说,解放前,渊海阁达到了鼎盛时期,政府要员宋子文、林森都是家中常客,国画大师傅抱石、沈尹默均为章诚至交好友,很多当时的名书画家、学者经常送货上门来裱画,郭沫若、傅抱石、于右任、林散之等全国众多著名书画家的作品都曾经章诚之手装裱。章渝生说,当时店铺的空间很小,而装裱后要上墙自然晾干的名家书画很多,父亲就准备了很多块木板,把一些墙上贴不下的书画贴在木板上,放在门外的马路旁晾干,这里面有傅抱石的画、林散之的字等很多名家作品。如今,傅抱石的一张画动辄上百万元,而那时候不值多少钱,根本没人关注,所以从来没丢过一张画。
曾裱过孙中山《建国大纲》
章诚老先生对自己的装裱要求很苛刻,对装裱中的细节尤其关注。当时,凡是经他装裱的字画上都贴有精致的标签:《中国南京-章鋆堂装制-碑亭巷六十一号》。章渝生说,父亲曾对他表示,他一生最得意之作有两件:一是装裱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原本被运到台湾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山陵园管理处的文物处刘才处长请他重裱);二是装裱朱元璋画像,像高两丈有一,裱得平整舒展,天衣无缝,悬挂在明孝陵享殿,供中外游人欣赏,许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胡小石只认“渊海阁”
章渝生说,父亲生前对装裱书画尺寸的大小、粗线条的应用、绫裱色彩的搭配,都经过精心设计。在装裱过程中要经过上浆、挂凉、托底、装绫等三十多道细致工序,裱好后的字画看起来制作精良又有品位。金陵书法大家胡小石当时只认渊海阁这块牌子,生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送给章诚装裱。有一次,当时南京著名的《六华春》菜馆厅堂里悬挂的一幅国画,是上海和苏州八位画家品尝烹饪大师胡长龄菜肴后集体创作的。配有胡小石书写的一副对联。厨师胡长龄将画裱七尺,字装裱四尺。字的天地头略短,很不般配。胡小石叫胡长龄到《渊海阁》请章师傅重新装裱为五尺。胡先生的书法立刻大放异彩!字画相映成趣。同是一幅字,为什么加长为五尺,换一位高手绫裱之后效果截然不同呢?这就是艺术。一是胡小石先生懂得书画的配置比例;另一个就是章鋆堂的绫裱技术高超。记者看到,渊海阁堂内至今还悬挂着黄养辉的题字“妙手回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章老辞世后,碑亭巷61号曾一度门庭冷落,直到九十年代章老的儿子章渝生退休后,继承起父亲的旧业,这里才又热闹起来。但章渝生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机器装裱、同行的压价等因素,以及渊海阁这个品牌的归属权问题,如今的老字号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 关键字搜索:
- 傅抱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