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五月 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碰壁多
(中央社记者赵彦上海特稿)大陆大学高等教育学校考试开始,也等于为毕业季掀开序幕,多数应届毕业生早自五月起开始寄送求职函,六月更是鼎盛,但碰壁情况一箩筐。许多人感叹挤过大学窄门未必就取得就业保证书,这个现象正是许多大毕生口中的“残酷五月”。中国大学校园里盛行“残酷的五月”形容语,主要是因为应届毕业生六、七月将步出校门,无论是要就业或升学都应于五月作出抉择,但就读研究所必须再历经煎熬,想就业也未必个个如愿。
曾有报导说,家境优渥的都市学子未必容易就业,来自农村而家境贫苦的学生问题更大。一名山东大学水利系应届生难过地说,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盼望他毕业后找到一份收入高的白领工作,可是,所有的求职信全都石沉大海,即使想藉着升学缓冲一段时间,对父母又于心不忍。
一名目前在上海担任新闻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以亲身经历向中央社记者感慨地说,其实就算读了研究所又如何,还是得要找工作不是?就业“面向”也未必强过大学生,例如她的大学同学毕业两个月后就谋得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自己在研究所毕业半年后才找到这个工作,薪资还不如同学。
她认为,高学历反而会窄化就业面,因为许多雇主考量工作性质及薪资因素,宁可雇用仅有学士学位的人。
多名陪同孩子参加今年高考的家长不讳言,高学历未必等于高就业率是事实,但是大陆当前的社会环境,大学毕业生和中学或中专毕业生却是工作层次高低的分水岭,所以,或许可以不考虑念研究所,但是取得大学学历是绝对必要的。
可是,大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多艰困,由媒体引述官方数据可以略窥其貌。
中国在二零零三年毕业的两百多万名大学生当中,有接近百分之二十在一年后仍未找到工作;零四年大学毕业生两百八十万人,就业率不到百分之七十,而今年毕业生数可能扩大到三百三十万人,不难预见就业问题将更加恶化。
可是,严峻的就业情势下,耐人寻味也令人质疑的是,有消息称中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掀起争抢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热潮;又说,大学毕业生近年大约有一成找不到工作,但是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颇有“皇帝女不怕嫁不出去”之势,只要不是成绩太差、学科太冷门,都能轻松找份好工作。
中国教育部另公布资料称,其直属高校(多为名牌大学)与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差二十个百分点。这些讯息,仿佛透露着只要能挤进名牌大学即拥有就业保证书。
事实真的如此?北大知名网站“一塌糊涂BBS”上,曾有北大校友自嘲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作者自述一九九七年毕业,当年系上毕业一百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物,我认识的很多北大校友现在都混得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连生计都成问题”。
有“多事”的记者访查,结果获得许多“共鸣”,例如一名二零零一年毕业的北大中文系生就说,每月薪资三千元,只够基本生活,目前的两名室友也是昔日同学情况同样不堪,其中一人索性辞职准备考研究所。
一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应届毕业生说,他与多数同学计划考研究所或出国留学,找工作的很少,但是坦白说,读研究所和出国只是逃避就业压力。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理科生说,确闻就业环境不理想,到底有多差实在不清楚,但或许南方的情况会比北方好,不过,他也赞同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的说法。
上海高中应届考生家长则多认为,等孩子一进了大学就该开始灌输他们就业的忧患意识,“或许设法多学一门专业可以增加保障吧”。
抽访中较特殊的是有一名家长毫不犹豫地说,“怕什么?找不到工作就自己干嘛”,随即补充说:“我是开公司的,做自家的工作不就得了。”这个情况恐怕只能视为少数特例,对大陆多数的莘莘学子来说,求职恐怕还是得自求多福。
- 关键字搜索:
-
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