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透视中国:爷爷政治何时休?

(BBC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方壶斋)连战访问大陆尘埃落定,宋楚瑜也已经打道回府。然而西安市后宰门小学欢迎连战的表演所用的“连爷爷”一词,已经成为天下笑柄。

我在台湾中天电视看到连战回去后放“冗长”录像给同僚看,其中有儿童声嘶力竭地喊“连爷爷”的镜头,还说“连爷爷您回来了”这样的话,记忆尤新,回想起来还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连战回到台湾,反对人士抗议的时候就说:“连爷爷,你别回来了!”讽刺之情跃然而出。

敬老,还是献媚?

管政客叫爷爷,是大陆教孩子的惯技。邓爷爷、江爷爷,等等,都有证据可以在网上找到。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喊过“毛爷爷”。现在毛泽东死了那么久了,“毛爷爷”一词居然也充斥大陆媒体,特别是常常出现在与青少年有关的报道中。

有人说,中国的小孩子管年纪大的人叫伯伯,爷爷是很正常的。不错。用这些词语称呼长辈,有敬老之意。问题是用在政治人物身上,则有献媚之嫌,而且,到底是小孩子在献媚,还是设计这种称呼的大人在献媚,很难说清楚。因为说不清楚,最好不要用,免得别人说你是借着小孩子的纯真走私自己的龌龊。

美国的大人跟小孩子说起美国总统,都是用“总统”一词。当然,美国的小孩子也不管陌生人叫爷爷。不过,称呼总统为总统,不独是美国语言文化的习俗,而且也是体现一种“正名”的精神。名不正则言不顺。 一个政客和民众的关系,是由他的职位称号体现的。随随便便地用亲属称谓代替之, 就模糊了本来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小孩子不懂政治,连战在他们眼睛里只不过是一个老人。但是表演词不是小孩子自己写的。新闻报道是给全国人民看的。国民党主席变成了连爷爷。国共接触成了走亲戚。用北京人的话说,这哪儿跟哪儿呀!

有一则新闻报道里有这样一段话:“谈及校友连战来访对学校的影响时,后宰门小学校长白彩玲坦然表示,他们要把连先生的来访看成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教育学校师生学习连战这位老校友的‘博爱之心’和‘博学之才’,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发展。”

很显然,这位校长眼里, 连战已经不是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里所包含的两岸关系,制度分野,台湾政坛上的风风雨雨,都消失在“连爷爷”一词里了。真不知道这里所谓的连战的“博爱之心”,是从什么得出来的印象,难道就是那十万块钱?台湾人说那是连战在大陆当阿公赏的红包。 我觉得有道理。要是他在北京就拿出十万块钱给希望小学,倒可以说是体现了博爱之心。

顺手在网上搜索了几个 "X 爷爷", 看到的无不是大陆媒体的糟粕之作并由此想到这种爷爷政治根本就是从小培养国民的奴性和对政治人物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已经死了,可是在少儿节目的电台里,主持人和少年儿童的嘉宾都用“毛爷爷”称呼之。在上海一个毛泽东旧居,中学生讲解员告诉记者:“我是民立中学的学生。我们是自愿来讲解的。过去,我们不太了解毛爷爷,不太了解中国革命。通过讲解,我们了解了历史,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自不易的,我越来越崇拜毛爷爷 [我的着重号]。” (新华网)

这种对毛泽东的认知,难道是不断走向开放的中国所需要的吗?

上海一个十岁的小学生作文这样写:“故事发生在1928年,这一年是邓爷爷一生最难忘的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叛乱,中国顿时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当时年仅24岁的党的第一代杰出领导人--邓小平,以大无畏的革命者的气概,与魔鬼们进行较量,显示了高超的领袖艺术和胆略。

看完影片,邓爷爷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智慧不时地鼓舞着,感动着我,震撼着我,我决心要做一个像邓爷爷一样的人。”

有一次我在美国一个公共图书馆临时用一下一个没人在用的电脑,屏幕上的儿童内容显示刚刚有一个小孩子用过。我没有关掉那个界面,而是另外开启了一个。过了一会儿,走过来一个看起来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她不卑不亢地告诉我,如果我要用电脑,应该先到图书馆馆员那里登记排队。我相信,这样的心态,绝不会出现在被教导称政治人物为爷爷的孩子身上。因为当你一个劲儿地把自己当孙子的时候,你是站不直腰的。

教育

某学校的一个老师教一篇有关邓小平的语文课文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几句话。齐读第一句(出示句子: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谁想读,举手读(生读)
  师:“紧张”相反的词是什么?
 生:放松
  生:轻松
  师:对,就像你这样的放松、轻松。为什么文中的“我”这样紧张,不放松,不轻松呢?请联系前文想想看。
  生:他想见邓爷爷
  师:为什么见邓爷爷就紧张呢?
  生:邓爷爷是国家领导人
  生:邓爷爷是军事家
  生:邓爷爷是国家主席
  生:……
  师:邓爷爷的原名是什么?
  (生齐说:邓小平)
  师:(有感情地讲述邓小平有关事迹)  就是这样的一位领导人要来看我表演计算机,我能不紧张吗?
  那他为什么激动?
  生:他想马上能见到邓爷爷了。
  师:你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了吗?因为又紧张又激动,所以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把手放在胸口,来读一读。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的心理感受都一样,但窦老师的感受不一样,老师这样读,行吗?
  假如我是一个很外向的人,我这么读(师读)
  生:不行!
  师:假如我是一个很内向而富有诗意的人,我这么读(师读)
  生:不行!
  师:那好,我保留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句子)
  师:在大家又紧张又的时候,邓爷爷来了(出示邓小平图片)
  快向邓爷爷问好!
  (生纷纷说"邓爷爷好!")
  师:能不能语言丰富些?
  生:邓爷爷,见到您很高兴。
  生:邓爷爷,您辛苦了!
  生:邓爷爷,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生:邓爷爷,您是国家领导人,我很欢迎您。
  师:快摆起手来,向邓爷爷问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问好)

这里的教学方式灌输给孩子的信息是什么?国家领导人的来访,是一种“幸临”,小民自当诚惶诚恐。几千年的皇民心态就这样一代代地通过语言传承下去了。

美国前不久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中学生里关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认识极为模糊,不少学生认为政府有权搞新闻检查,有权控制舆论。但是在这个调查中也发现,凡是在学校里为小报担任记者和编辑的学生,对言论自由的肯定程度都比较高。调查建议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新闻学教育。

现在来看看西安市后宰门小学的小记者对连战所要做的访问是什么心态。据报道,五名小记者没有能够采访连战,很是遗憾。

有关报道写道:“昨晚9时,经努力争取,本报记者见到了孩子们写给连战先生信件的原件。通过信件,记者感受到5名孩子对连爷爷的崇敬和祝福。

以校友的身份向您敬礼:在刘瀚祥同学的心目中,“连爷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在信中写道:“您的母校是后宰门小学,我现在也是后宰门小学的一员,以校友的身份,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他想通过连战爷爷向台湾的小朋友们问好,“希望我们能够手拉手、心连心,一起全面发展。”他最大的希望是和连爷爷照一张照片,作为自己“一生的纪念”。

您小时候的学校是啥样子:周融同学希望问问连爷爷:“回到母校,觉得变化大吗?真想听您讲一讲母校从前是个什么样子。”她很希望“什么时候能带台湾的小朋友去参观兵马俑”,同时她还“有点担心,担心您看我小,不理我,不在意我提出的问题。”

向老校友讨教学习经验 李弈欣同学在信中写道:“听说您小时候在班里是甲长(学生干部),我想向您取取经,您是如何学习的?在您小的时候,经常会有日军的袭击,经常会躲进防空洞,您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台湾的小朋友学习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站在母校土地上心情如何 井伊娜同学写道:“虽然您小时候环境不好,但您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吧?您一定很用功吧?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您现在站在母校的土地上心情如何?”“台湾的小朋友也能够天天背著书包坐在漂亮的教室里吗?”

我们期待您的再次到来:童馨同学想“跟您说几句话”,以了解“连爷爷回到母校的心情和您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情况”,还想请连爷爷带去对台湾小朋友的美好祝福。但是,听说“您在母校只能待40多分钟,我想采访您的梦想这次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不知爷爷您什么时候还能再回到母校,我们期待您的再次到来!”(来源:华商报)

采访一个政治人物,先入为主的是对他的“崇敬”。想问的问题跟采访文艺界明星差不多。我把这个报道贴到网上后,有的网友说,他们应该问:“台湾的小朋友也上希望小学么?”此言有理。从这些可爱的小记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将来大陆的新闻界真是没戏可唱了。

最后查了一下“江爷爷”,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扬州某小学一个女生写信给江爷爷,请他回母校看看。江爷爷后来回了信。报道写道:“吴霜的父亲吴佳迅告诉记者:当时吴霜代表东关中心小学的1700名学生给江泽民爷爷写信,她和同学们根本没有想到江爷爷在百忙中竟然回了信,因此当扬州市领导和东关小学领导一起把江泽民的信带到学校时,全学校都沸腾了。吴霜和许多同学激动得流出了泪水。吴先生描述当时的情景,全校师生在操场上听吴霜激动地宣读江爷爷给他母校的小学生们的回信,现场先是沸腾然后是屏住呼吸静静聆听,最后又是沸腾。‘整个学校像是过节似的。'吴先生说,许多家长都早早赶来与孩子们一起听信。”

这篇报道报的是这个现在已经上了中学的吴霜的另一则新闻,标题是“曾给江泽民写信的小学生吴霜邀北京同学下扬州”。

一个小学生给江泽民写信,江泽民回信,于是她成了新闻人物,让我想起文革中给毛泽东写信的李庆霖。这种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国上演着,不断强化的就是一个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意识。

注意,这里报道的是“曾经”给江泽民写信的小学生。这表明,她将一生因为这封信而受到媒体关注。以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个“曾经”新闻出来。

在美国,哪个给总统写信的人成了新闻人物?总统的回信什么时候成了激动人心的事情?布什亲自关心植物人夏沃的生死,招来的却是一片抨击。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应该向这种爷爷政治,君臣政治告别了,否则,我们这个民族永远长大不起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