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环保风暴”初战告捷的同时,从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传来了一个值得警觉的消息:期间正式对外发布的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133位。
强力打造环保“铁篦制度”
对这次突然发力的“环保风暴”,一些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评价说,环保局这次叫停的不是那些最该叫停的污染严重的项目,而是最先进的对环境破坏不大的项目,被叫停的三峡的三个项目共是1690万千瓦水电,其发电的过程不会产生太多污染,环保局以开发过热和环境借口停止后,水电站每晚一天发电,国家需要大约多发4亿度火电才能补回来,燃烧原煤约20万吨,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型煤矿的年产量。但是对这个说法,环保人士并不赞同,认为大型水电站的修建会对所在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未经过环保评测就开工的项目“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个数目对于水电项目而言不过九牛一毛,但是宁夏石嘴山发电厂总工程师郝自立对外界透露,该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这次被叫停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如果最终停建,投资损失及赔款等可能要达到2亿多元。另外,一些公司表示,目前其所在地区严重缺电,虽然项目已经暂停,但有关部门再三催促,处境很不妙。
众多电力公司对“环保风暴”的突然而至非常不解,但环保总局已经开始了对未来的布局。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表示,2005年,环保部门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只会更加严格,并且经过与中组部的多次沟通,2007年,环保指标将被正式列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媒体通报会上表示,今后将对重大的环境敏感项目举行公众听证。通过听证这一“铁篦制度”,从程序上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重化工业下的中国企业生存环境
中国第一个倡导循环经济的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王维平对记者说,全球共同面对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耗国,第一大铁矿石消耗国,世界第一大橡胶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2003年全世界有50%以上的水泥消耗在中国,中国成了一个大工地,中国实际上是资源高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的矛盾比其他的国家都突出。
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十五”以来,我国逐渐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从1999年以来,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生产,2004年这一特点更加明显,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高出约6 个百分点。这一轮的重化工业快速增长是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而发生的。近年来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现象严重,75%以上的新建水泥企业和50%以上的电解铝企业采用落后工艺生产。这些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和粗放经营,不仅浪费资源,也使各地的工业污染激增。
同时重化工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耗惊人。中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状况难以支撑传统形态的重化工业高速发展。在2004年形成了严重的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拉闸限电这种短缺经济时代的标志竟又出现。王维平先生给记者拿出一张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冲突的图表,图表显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一个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瓶颈,在未来的许多年将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将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存发展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