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VOA:赵紫阳逝世中国官方民间反应不同

 2005-01-19 12: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赵紫阳去世后中国官方首次对他发表评论。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星期二说,解除赵紫阳职务的决定是正确的。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和海外要求中国政府为赵紫阳举行葬礼、重新评价六四的呼声越来越高。

*孔泉:不知有举行国葬计划*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星期二在回答外国记者提出的有关中国政府是否为赵紫阳举行葬礼的问题时回答说,他不知道中国政府有为赵紫阳举行国葬的任何计划。在外国记者追问中国政府对赵紫阳如何评价的问题时,据【美联社】报导,孔泉重申了1989年的抗议示威活动是反革命暴乱的定性,并且说赵紫阳同情学生,分裂党;15年来中国的发展证明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决策是正确的。

*外交部网站和央视未提及*

不过,海外观察家表示,尽管孔泉的嘴硬,但是中国官方的一些做法却透露出心虚。中国外交部的官方网站在刊登2005年1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记录上,一字不漏地谈到对中国和越南建交55周年的评价,而当天记者会上最重要的内容,中国民众最关心的关于是否为赵紫阳举行葬礼的内容,全部删节,只字未提。

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对赵紫阳逝世的报导,仅仅停留在【新华社】连标点符号在内的67个字的一句话新闻。从赵紫阳逝世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媒体,从北京的中央各大报到成千上万家地方报纸,除了个别报纸重复刊登【新华社】关于赵紫阳逝世的一句话通稿外,再也没有一家报纸敢多说一句话。影响最大的中央电视台对这条新闻也根本没提及。

*鲍彤被禁止前往吊唁*

有专家说,今天的中国民众只关心买房买车,赚钱糊口,没有人对什么赵紫阳逝世感兴趣。

海外中国问题观察家尖锐地指出,不对,不是老百姓不感兴趣,而是当局不让老百姓关心这条新闻,也害怕中国民众对这一新闻表示关心。

赵紫阳的下属、曾经担任中央政治局秘书的鲍彤18日准备前往赵紫阳故居北京富强胡同去祭拜他的老上级。据【路透社】报导,北京公安人员根本不让他们出门。公安还把鲍彤妻子推倒在地,背部受伤,须送医院治疗。鲍彤表示,不准人民吊唁赵紫阳,是没道理、没人性、违反宪法的。

*网络论坛上的悲情和讽刺*

据海外中国问题评论家凌峰搜集到的中国大陆民众的反应,赵紫阳逝世消息传出后,中国网友蜂拥上网,重要的新闻网站大塞车。不少中国的网友怀念他,也为他鸣不平。【新浪网】BBS竟因此要关闭。《人民日报》属下的强国论坛版主拚命删都来不及,强国社区一下上来1万5千人浏览,后来也关闭了。在网民的反应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看法,如:赵公千古,紫阳永明!!沉痛哀悼,肝肠寸断!!!

还有一位网友对赵紫阳逝世评论说:“天地为之悲伤!”一位网友写道:“昊天失英魂,长河生悲吟。欲哭泪作墨,化作缪斯神。”

拼命删贴的强国论坛的版主则被网友挖苦道:“如果按照删贴数量发奖金,船班长今天可发大财了!”“船山石,你觉得你今天的工作是否有点不得人心?”“船斑竹现在是挥汗如雨啊!!!虽然是严冬!!!!”“今天的班竹太为难了----他要直面中国人最大的敌人----良心。”

《华盛顿邮报》报导说,在中国的互联网论坛上,尤其是中国大学的BBS上,用户上贴了成百上千的评论,而这些帖子很快就被删除了。在中国官方的《人民日报》的网站论坛上,有一个帖子至今仍然保留着。上面写着,“一个人去世了,我们能不能表达悲痛呢?”

*孙文广:悼念紫阳反对封锁*

山东大学教授孙文广对中国官方封锁消息表示不满。他在一篇题为“悼念紫阳反对封锁”的文章中说:“赵紫阳在境外被称为亚洲英雄,是20世纪最值得纪念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曾是中共总书记,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担任国家总理八年。赵紫阳患重病,直到进入昏迷状态,国外通讯社、传媒在1月上旬即已广泛报导赵紫阳病危,但是他的病情在国内却被严密封锁,一直没有任何公开报导。

“后来在外国记者的追问下,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才被迫承认赵紫阳生病住院,但强调病情稳定,孔泉的讲话对国内仍要封锁。直到赵紫阳逝世前一天,对外的、英文的《中国日报》仍说赵紫阳病情稳定。元月17日上午外电报导赵紫阳去世,【新华社】才对外发布赵紫阳逝世的56个字的消息。在这之前中国的媒体,根本没有报导赵紫阳病重的消息。这件事再次说明,多数中国人要知道中国的重大消息,比外国人要晚得多、困难得多。”

山东大学孙文广教授呼吁中国政府应该允许中国民众悼念赵紫阳,呼吁国内有关报刊传媒应该发表民众的悼念文章。海外的传媒必定会有很多纪念和评论文章。孙文广教授呼吁中共高层当局停止干扰国际广播电台和封锁。鉴于一些民众在悼念期间可能有人会到天安门广场,到纪念碑前去送花圈,去张贴悼文,孙文广教授呼吁说,中国政府对此是否能开放广场,是否能不加追查?此外,前《人民日报》社长胡绩伟也呼吁中国政府为赵紫阳召开追悼会。

*给中国出了难题*

【美联社】记者发自北京的一篇报导说,赵紫阳活着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位被废黜的中国领导人有潜在的影响力,因此把他软禁了15年之久。

在赵紫阳去世之后,中国领导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怎样能给赵紫阳公正的评价,同时又不至于触发人们对镇压六四运动的不满。布鲁金斯研究所学者李侃如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星期一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驻京记者的一篇报导《赵紫阳去世给中国出了个难题》。报导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召开一系列紧急会议,讨论赵紫阳逝世的应对措施。

*非官方悼念活动悄悄进行*

与此同时,赵紫阳逝世的消息在中国民间全面传开。有迹象显示,在北京,悼念赵紫阳逝世的非官方的各种行动正在静悄悄地进行。《华盛顿邮报》报导说,一些汽车、面包车载着花圈,前往赵紫阳去世前一直居住的富强胡同。一个人在天安门广场表示哀悼,随即被警方带走。

《华盛顿邮报》还援引中国民运信息中心的消息说,20多个中国部级官员联名写信给胡锦涛,要求为赵紫阳举行葬礼。他们大部份是赵紫阳的下属和同事。其中最核心的要求是为赵紫阳举行公开和庄严的追悼仪式,并把赵紫阳作为党和国家的前领导人对待。

*按宋任穷规格举行葬礼?*

据《华盛顿邮报》援引北京消息人士的话说,赵紫阳的葬礼很可能会按照最近宋任穷的规格举行。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胡锦涛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吊唁宋任穷、并且在遗体前三鞠躬的画面。据《华盛顿邮报》援引一位党内官员的话说,胡锦涛和温家宝可能会私下里打电话给赵紫阳的亲属,表示慰问,并且承认赵紫阳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作为先锋者的贡献。

据报导,曾庆红在赵紫阳星期一早晨七点零一分逝世前的一小时,前往医院看望了赵紫阳的家属。85岁的赵紫阳多次心脏中风,从星期五晚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官方:坚持早有结论*

赵紫阳1月17日在北京去世那天,新华网当天简短地发布了这条消息。18日星期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风波”和“关于赵紫阳先生本人的有关问题”, 当局早有结论。

另外,中国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星期二也表示,“赵紫阳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中共中央对89年这场政治风波的性质和赵紫阳同志的严重错误已经做出了政治结论。”

*鲍彤:促保卫和争取*

曾经担任过赵紫阳助手的前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鲍彤在17日发表的《追悼赵紫阳》的文章里指出,“赵紫阳在89年六四事件发生之前曾经对党的常委们表示,学生和市民反对腐败、要求民主的心情是和我们相同的。赵紫阳反对武力镇压而主张对学生的诉求应当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鲍彤还指出,后来当局动用军队镇压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悲剧,它的痛楚仍在人心。

鲍彤在文章里还表示,“追悼赵紫阳就是对民主和法制的追求,对共和制度的追求。中国最需要的是保卫和争取。共同保卫我们自己的公民权、所有权、自主权,中国就会有民主、有法制,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

*专家:相信历史作用*

北京律师浦志强认为,赵紫阳应当说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转变了共产党人所一贯秉承的一种用暴力手段解决社会危机的思路,最终他的下台应该说直接的原因是他不能够同意军管戒严和暴力镇压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浦志强说:“我想如果说在89的时候那场危机能够化解的话,也许赵本人和整个中国会走上一个相对公平和相对平稳的一个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表示,赵紫阳在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所发生的转折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促进了中国大陆的20年的变化。但是六四事件导致了他的下台。严家炎说:“我觉得这是中国条件之下的发生的一些并不让人奇怪的事情。我相信历史最后会公正的评价他的。”

*美国:发表声明悼念*

另外,美国国务院18日发表对赵紫阳去世的悼念声明中表示,“我们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赵先生直接走到中国人民当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参与他们对中国民主诉求的讨论。”声明还说,“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他独特的领导风格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声明最后向赵紫阳的家人和中国人民表示哀悼。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