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四国。中国高层对拉美国家的重视,除却寻找海外能源,另一个目的就是防止中国在发展中重蹈拉美覆辙。
2004年下半年以来,“拉美化”一词被频频提及,但拉美经济沦为外国资本的附庸是否中国经济的现时之忧值得商榷。因为沦为外国资本的附庸只是“拉美化”的冰山一角,而沉隐在水面之下的,导致拉美危机的“原罪”才应该是我们对拉美化进行思辨的理性命题。
地产泡沫成危机之源
根据IMF对过去30年-40年中21个工业化国家的住房市场及股市热潮和衰落情况的研究显示,住房市场价格泡沫破灭造成的损害比股市泡沫要大出一倍。因为房地产业泡沫的破灭对消费的增长形成很大阻碍,而且,由于房地产行业强度倚赖银行的资金因素,银行系统将面临资金链崩断的危险,严重者将引发金融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吴国平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使拉美经济陷入危机恰恰也是拉美20世纪7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这是他在做《拉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面临的挑战》这一课题时得出的判断。
据吴国平介绍,在判断拉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确切时间时,由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出现三种不同的数据,从而得出的时间也不一样。于是他将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并以此判断哪一个时间更接近事实。正是在这个对比中,吴国平发现,房地产业在拉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对经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拉高。
在拉美当时的产业结构中,能源变化不大,始终占到GDP的1%-2%,即使在向GDP1000美元冲顶阶段也是这样。制造业在GDP达到1000美元的前十年有拉动作用,达到之后制造业也不变。同时,农业变化也不大。也就是说,第一第二产业基本不变,发生变化的是第三产业。
拉美第三产业概念庞大,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有区别,包括小贩和家庭佣人,这些部分对经济拉动能力有限,而此时正是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在拉动经济的增长。当时,巴西建筑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0%,阿根廷占80%,拉美地区的平均值在65%左右,如此高的比例表明泡沫已经存在。
有几个客观条件促使拉美房地产泡沫形成。
首先是国内外利率很低,而国际上正好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产油国坐拥大笔资金无处可投,这使得借钱非常容易,大大刺激了投资房地产的热情。
其次,拉美正好是人均GDP1000美元的前夕,经济增长迅速,置房成为人们生活好转的首要选择,国内房地产需求看涨。
同时,房地产业发展的“波及效应”强烈。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表明,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2个单位。拉美各国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也把房地产看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自然不会加以禁止。
于是,在多方的合力之下,拉美房地产泡沫越做越大。
拉美之创结痂痛犹存
从1973年-1983年,虽然拉美经济增长很快,但由于房地产的超常发展,背负的国内外债务很大。到了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但情况与第一次完全相反,石油价格下跌使石油出口国紧缩了海外投资,拉美庞大的债务隐患终于显露狰狞,而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除了房地产还投资石油开发,受创更重。
危机爆发后,由于房地产投资巨大,遭受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同时,由于拉美经济过于倚重房地产,这次危机正好戳中了拉美经济的死穴。所以,当墨西哥首先宣布延缓还债后,即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拉美经济陷入危机。
至此,拉美国家经济便不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是增长低迷、通货膨胀加剧、外债危机频发、贫富差距加大,并伴有严重的社会动荡。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整个80年代被称作拉美“失去的十年”。
1984年,吴国平去墨西哥,正是危机发生的第二年,墨西哥街上到处可见拉着彩条的房子。这可不是庆典的装饰,而是说这里有房子要卖。但实际的情况是,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很多房子空置而普通人却买不起。在墨西哥的宪法广场,吴国平还见到到处摆摊的小商小贩,这在危机发生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宪法广场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广场。
吴国平认为,我们所说的“拉美化”应该是在拉美经济危机之后。但这是结果,防止“拉美化”要从源头找起,否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为中国的发展没有必要再去论证一遍他人的错误。
惊人相似的中国现状
已有的国际经验显示,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另一种是出现所谓的“拉美现象”。
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个比方认为,走过这个临界点就是今天的欧美国家,走不过这个临界点就是今天的拉美国家。更为可怕的是,当年催发拉美地产泡沫的内外条件就是当今中国的现实。采访中吴国平认为。
首先,与第一次石油危机相似,就是油价一年
- 关键字搜索:
- 拉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