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5月至7月,一篇题为《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的报告文学连载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共鸣。该书作者曲兰采写的三个社区数十个空巢家庭,代表了我国老年现状,揭示了社会问题,反映了解决的急迫。权威数据支持着曲兰的具体描述。目前,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6%,预计 2010年达到80%以上。在社会养老未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之前,该数字意味将有更多老人抱憾而终。如何确保夕阳红,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改写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
曲兰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母亲,在她进入40岁时就清醒地意识到“这代独生子女会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124”的现实(一对夫妻、两个家庭,四位老人)使独生子女不可能承接传统接力棒。那么,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则是必然选择。2001年,《北京文学》约关注老年问题的曲兰撰写已成社会之患的空巢,以期引发政府关注及改变。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撰文:“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1岁,城市人均寿命77岁,但其中10到15年的生命质量较低,疾病缠身,痛苦不堪。”曲兰在三个社区数十个空巢中见证了低质量的生命。她选择了公务员集中的团结湖社区;主体为动迁户的潘家园社区;知识分子聚集的社科院社区。三个社区及与“红枫妇女热线”的座谈让她有足够的例证说明:“孤独是件外衣,疾病、贫困、丧偶、边缘化是内容。”
曲兰在公共汽车上遇一提篮子的老人。售票员催她买票,老人吃力地说:“容我喘口气,我这骼膊疼得抬不起来。”曲兰问她:“去医院瞧了吗?”“哪有钱呢。”她叹气: “老伴得癌症了,家里的钱都给他看病了。家里只要有个得癌的,你就填吧,无底洞。”她告知曲兰,她厂里有两个得癌的,一个吃药,一个投河,了结了自己与家人的痛苦。亲历个人及家人疾病的她总结:没病就是发财。
“未见其人,先闻其味”是空巢的共同特征。曲兰每次走进“霉味、体味、土味及怪味”的空巢,其味道熏得她次次都有“未进其门,便想逃离”的冲动,但她要硬着头皮将苦涩味道告知读者。脑溢血让卓老太在床上躺了6年,她看了6年视线所及--天花板。经受了6年家人由精心伺候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甚至保姆的冷落。忍受了2000多天与世隔绝的痛苦。头脑清醒的卓老太渴望国家早日出台安乐死。
80岁的夏大爷一条腿被截肢。一天,他栽倒地上。心里想挣扎着起来,身上就是动不了。“就这么死了”,夏大爷悲戚,同时寄希望奇迹出现--定居上海的女儿回来。恰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女儿自责,但不能留在父亲身边,她给父亲找了帮忙的人。后来,女儿终于将老父接至身边。
陈教授每天哆嗦着饭盒去食堂打饭。1995年春节,他学生来看他,叫不开门。学生知道老师有把钥匙在数学系。待学生打开门时,老师躺在地上,还活着。他有气无力地说:“我躺了三天了。”大家将他抬到医院,不幸,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的陈教授永远躺下了。
下楼晒太阳这一简单之事,于很多老人精神上是奢求,行动上如长征。一对90高龄老人,商量了几个月下楼晒太阳。终在冬日晴好的某天,相互搀扶着走下五楼。猛一接触天地和太阳,视野对耳内迷走神经的刺激使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不得已坐在花坛边上。时遇居委会主任,与他们打了招呼。傍晚,主任惊讶他们还在原地,依偎着哆嗦。老头说:“没力气上楼啦。”主任忙叫几个年轻人把他们背上五楼。从此,他们再不敢下楼享受太阳。
老年期是人生的丧失期,失掉金钱、健康,甚至配偶。据资料:半年内,失去配偶者的死亡比例是正常人死亡的7倍。心脏病和中风是主要症状。失去配偶导致的心理疾患比生理疾患更为严重,但人们往往重视身体,忽视心理。曲兰比喻“失去配偶的老人如同两个磨合得凹凸合适的球体,突然失去一半,另一半便空对天地,所谓人生圆满尤在此时凸显了拥有的重要。”一位40多岁的女人对曲兰哭诉:“我爸一走,我妈自杀6次。”老人在家整日抱着逝者衣物发呆,或到墓地自说自话。她和嫂子轮流看守母亲,长期精神紧张,人几近崩溃。她苦笑:“可能我比我妈走得还早。”
丧偶老人中,曲兰发现“老头比老太太日子难过”。生活上,一辈子依靠贤妻的老头心理、生理疾患比老太太严重。“怪脾气”老爷子常与子女较劲。子女不理解,“吃的、穿的、用的,他什么都不缺。”曲兰说:“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对于消费较低的老人,缺的是人际交流。”
一位过来人谈老年幸福三要素:一、健康;二、经济相对富裕;三、社会化程度。三要素取代了传统幸福观“没病、儿女孝顺”。
20 世纪,家庭养老、多子女承担着老有所养。按国际标准,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容置疑的是,在21世纪打拼的独生子女必将改写传统孝道。置身优胜劣汰时代,时间对他们是稀缺资源,对老人肯定“陪侍不起”。据北京相关机构调查:现今中年人的生活压力是50年前的25倍。他们要努力爬坡,不被社会淘汰。北京大学老年问题研究者陈功博说:“社会发乖娇斓氖焙颍
- 关键字搜索:
- 来自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