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随笔:当官无饭局

在英国,“当官的”很少有饭局,既收不着“红包”,也搞不了“权力寻租”。

说起这番话,还是因为,今年早些时候,父母从大陆来英国住了三个月。某天吃晚饭时,妈妈突然问:“怎么从来也不见有人请小林出去吃饭呢?”

小林是孩儿他爸,在大概相当于中国管招商投资、进出口业务的政府部门当差。改革开放后,此类部门在中国一度曾是“肥缺”。

从没有饭局这个问题说起,我们探讨了一番英国“官场”的一些规章惯例。

饭局与本事

父母首先讲了一个在中国颇有市场的道理。一个男人,在官场或是商场“混”,总也没人请吃饭,或是因为你这人实在无关紧要,或者是因为实在没有人缘。

无关紧要,说明你手中无权;没有人缘,等于没有关系;手中无权、没有关系,就办不成事;办不成事,就挣不到钱;挣不到钱,说明没有本事。

因此,没有饭局的男人=没本事的男人。

生在米字旗下、长在英伦岛的小林,听完此话,眼睛瞪得很大,嘴上说着‘interesting’,实际上却是丈二和尚,根本就摸不着头脑。

解释工作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述一条公式不仅牵扯到中国的经济政策、政治体制,还涉及风俗民情、历史渊源、商业传统等方方面面。

然后,再耐心地告诉父母一方,在英国公共部门做事,特别是在政府机关当差,中午吃顿工作午餐、偶尔去个招待酒会的时候还是有的,但两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的时候绝对没有。

回家不回家?

偶尔有个把饭局,杯子、刀叉倒是换了无数次,吃到嘴里的和在家里烧的菜也没有什么两样。像中国人请客,动辄花费成千上万、山珍海味吃了半天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排场,在英国看不到。

前几天,小林去赴一场有财政大臣布朗参加的晚宴。排场不小,又是礼服又是领结的,但吃的不过也就是鱼和鸡,回到家已是后半夜,腹中无底,靠两片烤面包充饥。

在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还都有另外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八小时之外的应酬,虽然不是合同中规定的雇员的分内之事,但你要总是不去,老板说不定就会将其提高到“敬业精神”的高度。

在英国,不说私人企业,在公共行业工作,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属于个人、属于家庭。如何支配,权力掌握在员工个人手中。

不受请,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不敬业。

听完了这番解释,父母稍稍放宽了些心,因为,没有饭局的女婿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没本事的女婿。妈妈接着又说,其实没有饭局更好。至少不用坐在在家里胡思乱想,酒足饭饱之后他们还会干些什么?桑拿?按摩?三陪?四陪?

嗯,还是没有饭局为好!

红包与官倒

返回上文提到的那次晚宴。小林倒是没有空着手回来。一只包装精美的礼品袋,令我先是“激动”了一番。打开一看,“失望至”。别说没有Chanel No5了,连No17都没有。细细数来,礼品袋中内容如下:沾糖爆米花一小桶;棉花糖一小桶;意大利香肠四条(铅笔粗细,2英寸长)、扑克牌两付、薯片两包(每包之中也就有屈指可数的几片)、记事条两本。

其实,在英国“当官”,除了没有饭局,和中国官场的另外一个区别是:也没人送礼。别说买路的红包了,就连上面提到的那种非常“不起眼”的商家赞助都不常见。

或许,个把饭局、三五瓶酒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官的是否利用手中的职权和便利谋取私利。与中国的同行相比,英国的体制决定了公务员们也没有什么拿“回扣”,搞“权力寻租”或者叫“官倒”,以各种手段发财的可能性。

用英语来解释中国的“官倒”现象,三言两语恐怕很难说清楚。哪位读者如果有好的翻译方法,还望不吝赐教。

套话与空子

没人请吃、没人送礼、当不上官倒,这和英国公务员有一套完整、具体、实用的行为守则分不开。

当然,英国的公务员守则中也少不了那些“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必须诚实正直”等一类套话,但守则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具体的规定,堵死了漏洞,不给人留下“可乘之机”。

例如,守则详细说明,公务员持有、或者即将获得可能与本人工作部门利益冲突的公司股份必须首先请示上级;公务员不得利用借工作之便获得的信息从事投机活动。

很少听到英国有政府部门办三产、盗卖物资或是“批文”的故事。英国政企分开、政府机构同物资、财产毫无关系,这样的体制杜绝了滋生官倒的土壤。

有关收受礼品,公务员守则明确规定,不得接受与工作有关的个人或者组织赠送的礼品、酬金,不得接受与工作有关的个人或单位频繁的宴请;即使不便谢却,接受的礼品应立即汇报、交公处理。如此一来毫不留情,试图收礼之人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欲哭与欲笑?

小林没有机会收“红包”、搞“官倒”,虽然发不了财,但也不会有因为贪污腐败丢掉饭碗或者锒铛入狱的可能。

妈妈有一天自言自语,要在中国,说不定会有客户把孩子上私校的学费都交了?

听完这番逻辑,我不知道是欲哭还是欲笑?


BBC中文网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