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国标:中国新闻控制像25年前一样紧

以《讨伐中宣部》一文蜚声海外的北大新闻学院副教授焦国标,11月29日下午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学院的邀请,就中国的新闻检查制度与中美学者,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焦国标从几个层面介绍了中国控制新闻媒体的方法,他说,一种方式是将外国记者与中国隔绝开来。他在《讨伐中宣部》一文发表以后,就被北大校方警告不准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
  
另一方法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控制。中国各大报纸的主编社长都是由中宣部亲自任命,这些人本身就是政府官员,所以他们的行为首先是一个官员的表现,而不可能是一个自由媒体人的表现。这种人事控制造成中国的各大报纸都很听话,中央不让报甚么就不敢报甚么。
  
在中国,新闻稿件的审查也是层层控制,从编辑到部门负责人到主编层层审核。焦国标表示像《纽约时报》,就他的了解该报国际版的编辑便是新闻稿件的终审人。他说稿件的重重审核是为了确保文章不犯政治错误,但让文章的新闻价值越来越少。
  
焦国标还表示,中宣部还通过吹风会,让中国报纸了解甚么能报,甚么不能报,不能使用那些关键词,例如“媒体是共器”,“公共知识份子”,“法轮功”,“民主,人权”等。对于互联网也采取封锁,过滤关键字阻止电子邮件的发送。他说他在国内能看到的网站也就是几个官方网站。对网络的封锁让他不愿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信息,也无心尝试无界,动态网等网络突破技术。
  
中国的新闻封锁还体现在海关监控海外邮件,对海外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信号干扰。他说当初北大新闻学院成立时,几位台湾资深的报人寄给他们一些资料作为祝贺,不过这些邮件在海关被扣,一年多后才收到。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学院一位教授提问说,据他了解中国的新闻自由似乎改善,尤其萨斯期间,北大,清华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为甚么和他的介绍不同呢?

焦国标说萨斯期间新闻的相对自由也就不过20天至多一个月,之后就恢复了常态。
  
另一位教授说,在座的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变化的中国的故事,可是你告诉我们的关于中国故事是(中国的新闻自由)没有变化,还和过去一样。是不是西方高估了中国的变化。也有人认为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带动下,中国新闻自由度在不断扩大。
  
焦国标认为,执政党说提高执政能力,实际上核心就是怎么样加强控制的有效性。说新闻自由,新闻改革,改来改去,实际上它的逻辑是怎样将它的新闻控制得像25年前一样紧。这个思路和全球化和商业化是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