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足迹之谜有望揭开
正是周公庙遗址发掘的当天。中午,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记者结识了田亚岐。这是一位微胖的中年人,戴一副眼镜,脸黑黑的,一看便知是长期在野外作业的人。田亚岐是陕西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凤翔雍城考古队队长,当年曾参加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田亚岐说,明天他将去礼县。记者一听礼县,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表示要随同前去。
陕西的凤翔与甘肃的礼县都不是寻常的地方--那是秦始皇的老祖宗们的长眠之地。
秦人崛起于甘肃礼县,在陕西凤翔的雍城一带休养生息250年,霸周原、都咸阳、灭六国,终成统一中国大业。其间,历经34代帝王(从秦庄公算起),历时600多年。
今天,当人们看到虎视东方、生气勃勃的秦兵马俑的时候,也许会想,是什么力量使得秦人如此强大?这支部族是从哪里来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陕西考古所就已经把追溯秦人的足迹列为一项战略任务。他们完成了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之后,很快把目光从秦都咸阳,投向西线的扶风、岐山、凤翔、宝鸡,因为这正是秦人向东发展走过的路线。
现在,这条线路又开始向礼县延伸了。礼县之行显然有战略意义。
6个字颇费思量
“在西戎,保西垂。”这是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对秦人早期活动的概述。这6个字,苦恼了学者近百年。
上世纪初,学者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率先提出:“秦之祖先,起源于戎狄”。包括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在内的不少专家都赞同这个观点。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秦起源于东方,与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秦人西迁到今天的甘肃东部。
那么,司马迁所说的“西垂”在哪里呢?有的学者说“西垂”就是西部边陲之意,“保”就是保卫。这自然有一定道理,而且从历史文献来看,秦人到甘肃东部,确实起过拱卫周王室西部边陲的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保”可作别解,“保西垂”就是在西垂之地建立城邦的意思。如果这样的话,西垂就不是泛指边境,而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了。
盗墓贼抢先出手
正在学者们各抒己见、苦苦找寻之时,盗墓贼的鼻子却已抢先伸向了西垂之地。
一个个消息从礼县传出:大批先秦青铜器、金器、石磬在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出土,许多器物已经流向海外市场。
原来礼县就是西垂!大堡子山就是埋葬秦始皇先祖的西垂陵区!
甘肃考古所考古部主任祝中熹后来着文谈及此事时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嬴秦西垂公陵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却缘于当时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
据他介绍,大约从1987年起,盗墓者不知凭什么感觉,选中了这片山地,盗墓黑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加,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出现了卖吃食饮料的摊位。犯罪分子驾驶汽车、摩托车,手持大哥大、对讲机,自带枪支、匕首,站岗放哨,肆无忌惮。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
后来前去调查的考古学家戴春阳,是这样描写劫后的大堡子山的:“整个山坡满目狼藉,遍布密如鱼鳞、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盗洞”,这位学者用“颤栗”二字来形容他当时极度沉痛的心情。据介绍,大堡子山上的两座大墓足足被盗挖了9个月!
1993年,原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香港抢救性地购回了秦公鼎、簋等6件礼县出土的青铜器。这些器物清清楚楚地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的字样。青铜器铭文证明,大堡子山就是两位秦公的墓地,他们是首次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的秦襄公,还是后来带领秦人从西垂走出大山,定都“
- 关键字搜索:
-
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