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此处,我似乎看到一位已经憔悴的妇人拖着瘦小的孩子,疯癫癫地见纸就拾的场景,她寻找那一段鲜为人知历史故事,那个故事可以救她的丈夫,可以帮她一家洗刷罪名,偏偏那个时代是视知识为粪土的时代,很多书店只有有限的革命书籍,而且在混乱的时代常不开门,图书馆也常常关门。没有人怀疑,这个教师是个骗子,他的老婆是个疯子,只有他们夫妻认定历史上肯定有这件事。这一段历史故事已经上升到可以决定他们命运的地步。可是,堆满纸片的家里终于发生火灾,妻子、孩子都葬生火海……
八年后,走出监狱的主人翁定要找到那段故事……作者便遇上了他,偏偏作者看过这段故事,一个冤案就被平反了。
我也看过这个故事,不过不是冯骥才说的谢觉哉的回忆文章,而是毛泽东自己的回忆录,记载在《西行漫记》中。反思这个事情,实际上在当时到处找人们的历史,特别是解放前的经历,对历史的探究直接关乎人们的命运,与当时同样在编造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成为政治的工具,成为人们相互攻击的武器。
其实,有不少涉及毛泽东的冤案,毛泽东自己似乎并不知晓,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去问一问他,有没有这回事儿?有没有人记录?可惜,身在北京的毛泽东连很多中央委员都见不到,一般的民众也只有在他南巡时可能见到。层层迭起的官僚制度将他远远地与人民隔开,人们只能望着到处张贴的他的照片,默默地幻想着与他见面。
窗外起风了,寒风呼呼地吹过屋顶。不知那位曾经含冤的教师如何度过孤苦的余生。
- 关键字搜索:
- 读《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