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是一种信用标志,同时也是银行未来的利润源泉。国内的信用卡市场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银行纷纷使出各自的手段达到目的,但为了更多占有市场份额,盲目追求发卡量成了目前银行的通病。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非正常行为,也为银行和持卡人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见利忘义
银行滥用客户资料
近来,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上门办信用卡的业务,但记者发现,在上门办卡的过程中,原本严谨的办卡程序却失去了原有的规范,本应由本人认真填写的信用卡申请表,竟然可以由银行人员代劳,并且忽略了信用卡申请中最重要的事情--客户自己签名。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只要掌握了这些信息,不通过客户本人同意,也可以为客户办一张信用卡?
记者从一家银行的信用卡营销人员口中得知,未经客户同意就代为办卡的事,在现实中并非绝无仅有。“我曾经有一位客户,在填好申请后又决定不办信用卡了,但他并没有要回申请表和身份证复印件。那个月我的任务正好还没有完成,就私自为他办了一张。当然,卡是寄到我手里,没过多久我又把卡销了,而我这位客户从始至终都不知情。”这位银行信用卡营销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只要掌握了客户的身份证复印件,作为银行人员,冒名办卡并非难事。最令人惊讶的是,就连他自己的个人信息,也被别人冒用办了一张信用卡,而他本人也是两个月后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张卡在谁的手里。”他承认,尽管大多数的卡只是被用来应付任务,但仍不能排除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因为信用卡始终就没有交给客户,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也就是办卡人员要是用这张信用卡消费或提现了,承担损失的就是毫不知情的客户。
他告诉记者,现在银行信用卡竞争激烈,为了多发卡,上级给他们每个人都派了任务,完成有奖,完不成不是扣工资奖金,就是被开除。作为银行人员,只要有客户的部分信息,他们就知道如何填写申请表更容易获取信用卡,这样也就更利于完成任务。
向银行申请过信用卡的人都知道,申请信用卡需要填写一张个人信息详实的申请表,这既是信用卡申请的必备步骤,也是持卡人用卡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理说,银行有义务为持卡人的信息保密,并妥善管理持卡人的信息。有专家认为,信用卡严格地说是一种信用消费工具,银行和持卡人的相互信任关系完全建立在持卡人出具的真实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而现在由银行大包大揽的办理信用卡,一旦今后持卡人用卡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由于信息的缺失,银行和持卡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均无法得到很好的履行。
饮鸩止渴
信用卡舍本大派送
现在银行为了追求发卡数量,忽视信用卡原本程序严格的审核,忽视信用卡的潜在风险,信用卡正在变成不计成本的大派送。
其实在各家银行内部,向员工派发办卡任务已经不是新闻。记者了解到的一家银行,不仅一线的营销人员每人每月要办出100张信用卡,就连很少直接接触市场的办公室人员,每人也领到了30张的任务。“完成任务,不仅说明能力强,也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完不成任务,不仅表明该员工能力不行,还意味着收入的减少”,一家银行的员工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这种绩效与收入挂钩的形式在各类企业中都比较常见,也是激励机制中最主要的形式。但信用卡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它实际上是一笔可由持卡人随意支配的银行贷款,信用卡的发行数量越多,就意味着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
记者身边的朋友,现在有不少人都拥有不只一张信用卡,而这些卡,多半是在身为银行人员的朋友劝说下,或银行礼品的诱惑下办的,本来对个人信息要求严格细致的申请表,在他们看来,“就像在网站论坛上注册一样简单,除了姓名和电话要真实。”
而银行为了扩大信用卡发卡量,还采取了免收年费、开卡送礼等种种促销方式。“免年费意味着持卡人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获得一笔可随意支配的银行贷款,这在国外的市场商业化运作中,是只用于对银行优质客户的优惠服务的。”那位银行信用卡营销人员直言不讳,“反正办卡也不用花钱,为了完成任务,我已经把身边的亲戚朋友快‘发展’光了。”
在这些被“强拉硬拽”出来的信用卡持卡人中,有不少人都对信用卡没有实际需求,卡办下来以后就成了一张“死卡”。有些人甚至还搞不清信用卡究竟有哪些功能,当然,这里面也掺杂了一定比例的恶意透支者。
警钟已响
银行坏账又出新源头
熟悉银行业的人都知道,不良贷款是银行业最敏感,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各家银行都在努力缩小自己的不良贷款数量。但信用卡这种有别于传统贷款模式的新型消费贷款,是否会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新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大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究所所长谭荣华认为,如果银行信用卡在混乱无序中膨胀,肯定会成为银行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源头。就拿填写信用卡申请表来说,对持卡人资信的严格审核是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后续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银行也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分析和监控,以防止坏账的产生。
他指出,忽视信用风险,盲目追求发卡量,从而造成大量坏账损失的情况在全球已经显现。据统计,受不良贷款大增的影响,韩国八大信用卡公司2003年总计亏损89.5亿美元,创纪录高点。韩国金融监督管理局表示,2002年信用卡业的坏账比率仅为6.36%,2003年则骤升至10.09%。依据韩国、台湾的经验,信用卡的风险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在信用卡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持卡人大量使用信用卡后才会出现,而且愈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愈是容易传染式地触发信用卡危机。在我国极不成熟的个人信用环境中,若以下达硬性指标的方式开展信用卡混战,持卡人也会飘然起来,也许这正蕴藏了日后的风险。虽然是违背规律者咽下苦果,但其影响却会拖累整个中国经济和银行卡业的声誉。
谭荣华分析,银行信用卡市场现在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现象,与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信用卡是未来银行的重要利润点,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各家银行都想在市场的初期抢占相对有限的客户。很多银行在这方面还没有经验,更没有吃过“苦头”,因此出现了蜂拥而上的局面。据统计,从2002年末至今的1年多时间里,国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10家发行了信用卡,另有4家银行的信用卡发行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谭荣华表示,实际上,中国信用卡市场是一个长期“利好”、空间极大的市场,没有必要急于“赶趟儿”,银行只有立足于成熟的战略考虑和风险管理,才能使信用卡业务持久、稳健地发展。就目前而言,一些早期尝试过信用卡业务,积累了一定经验的银行可以继续前行,而一些缺乏经验的银行不妨先从优良的借记卡客户中发展信用卡持有者,并尽可能地加强前后两个环节,即:发卡环节和使用环节的风险管理,谨慎尝试,这样才能避免重蹈韩国、台湾的覆辙,也能令持卡人的权益得到相应的保障。
北京现代商报
- 关键字搜索:
- 银行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