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琪:西藏尼姑的狱中故事

阿旺桑珍西藏最年轻而刑期又最重的女犯人,在狱中度过十一年的岁月,三月间在国际多方的施压下,获中共批准出境来到美国。

童年入狱,家破人亡

阿旺桑珍出自一个典型的西藏家庭,父母都是佛教徒。她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六。(她出生于一九七八年,按藏历算法一出生已经一岁了。)她十一岁时就由父母送到噶日尼姑庵去当了尼姑。

自从一九八九年以来,藏人的民族自决意识逐渐高涨,每次的群众示威游行几乎都是由寺院内的僧尼带头发动。一九九0年阿旺桑珍十三岁(实足年龄十二岁)那年参加了这样一次游行示威,结果被公安拘捕,投入监狱,九个月后才放出来。这期间她的父亲、叔叔和哥哥也因政治活动而被投入监狱。当时母亲在山上修行,家人瞒住她,不让她知道丈夫儿子被囚之事。然而公安是他们家的常客,有一次他们要来抓她的姐姐,家人请求公安人员不要将他们一家三口人在狱中的事说出来,以免惊吓了母亲。

但是公安却直接对其母说出实情,老母亲闻言吉惊倒,次日即不能言语,隔一日即去世。父亲过了一段日子从狱中放出来,不久也忧伤死去。

阿旺桑珍十五岁时再度因参加了示威抗议活动而被捕。由于年幼,不能判刑,法庭宣称她已十七岁,已非“少年犯”,将她判刑三年。

她头次被捕入狱时,才不过是十二岁,两手被粗绳绑在背后,并被吊起来,挂在梁上。他们用电棍击她,骂她是“分裂分子”,问她幕后黑手是谁。这个小女孩不但曾被单独监禁四个月,而且也被关过禁闭。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小黑牢中,既无被褥,又无厚衣来抵御寒气,她只得卷缩着身体蹲着,以免跟寒澈骨髓的地面接触。

监狱里的生活

西藏自治区第一监狱里有二百多名女犯人,分为三队,下再分组。桑珍被分到第三队。犯人多数都是藏人,刑事犯和政治犯各占一半。

狱中的食物定量,早餐有馒头,中午是米饭和茶,晚上定额两个馒头。如果自己有钱,可以提出要求购买方便面。每天上厕所的次数也有定额:四次。监狱里每两年发一套单衣,每三年发一套棉衣棉裤给犯人。棉被则每五年更新一次。桑珍被关在一个十二人一间的监房内,都是上下铺的床,水泥地。这个十二人的小组经常被调换,不让大家建立起私人的友谊和联系。两名正副组长是上面指定的。

每年要写思想总结

在劳动方面上珍和其他的犯人们一样,大部分时间是在温室里种菜、施肥。夏天日照强烈,温室内的温度从午时到午后四点非常高,犯人在高温封闭的温室中依然必须用喷雾器喷洒化学杀虫剂,除虫除草。定额必须完成,否则要加班加点。

监狱方面在外面接了织毛衣的合同,因此犯人们也得纺棉线、织毛衣,除了外边的合同定量,还得侍候监狱管理人员家属的私人需要,为他们织花俏的毛衣。工作每天有定额,有时晚上也要劳动,不完成不准睡觉。

犯人终年的劳动是没有报酬的,每人每月可以得到六元人民币零用钱。由于监房里的电灯泡和打扫用的扫把,都得犯人自己掏腰包购买,这点钱几乎都用不到自己身上,反而要家里接济,送食物和日用品。

早期监狱中那种互相检举,思想汇报的做法已经逐渐淡化。但是每年一次人人都得写思想总结,把自己“思想改造”的情况坦白交待一番,同时还要赞美共产党的“恩德”,这样就可以换取比较好的待遇。政治犯们都拒绝写这种报告。桑珍从来没有写过。

女犯人得不到特殊照顾

监狱里的女犯人也一样劳动,每逢例假时也不例外。女犯所需要的卫生绵要自己花钱买,每月发的六元零用钱,连买这个用品也不够。一九九六年严冬时节,有几个尼姑因为拒绝狱方要她们颂赞共产党的要求,而被惩罚站在雪地中。尼姑们坚持着,甚至还喊“达赖喇嘛万岁”。结果她们得到关禁闭和加刑八年的处分。这件事当时也传遍了全世界。

女犯人中也有人被戴上手铐和脚镣的,并且也一样挨打。常常为了小事,就有可能被叫到队长办公室,受到摔巴掌和拳打脚踢的待遇。监狱内的“军训课”是由武警教官主持,他们打起人来特狠,常常罚女孩子们站在太阳下烤晒,高原的日照强烈,很多人晕倒。有人受不了监狱里的虐待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一名十七岁的女孩子就自杀身亡了。

将狱中生活编成歌

一九九三年桑珍第二次被捕后,判了三年刑。才十五岁的她十分固执,不写悔过书,由于“屡教不改”被狱警用水管和腰带毒打。她和其他女犯设法弄到一个录音机,她们将狱中的生活编制成歌,录音下来,想法让人带出,以公诸于外界。事情被发觉后,当局加判她六年刑期。从这件事后,外界就知道查奇监狱中有那么一位“唱歌的尼姑”

一九九八年桑珍被再度加刑之后,接下来的几年受到格外的折磨。她和另外十一名女犯关在一间房内,几个月的时间,每天只有一桶水给十二个女犯,这不仅是大家的饮水,其他洗脸、刷牙等都就这桶水。

桑珍十年在狱中始终坚持默默背诵经文。由于没有念珠,她把一件旧毛衣拆了,用毛线打成一个个的结,长长一串就成了念珠,这是每天伴随她的精神食粮。她也曾经为隔邻牢房的和尚男犯编结念珠,让他们在狱中也能持续诵经的功课。

桑珍健康日渐恶化,国际上的营救呼声日高二00二年十月桑珍被释放出狱……

2003年8月争鸣

本文留言

作者作者:(美国)廖天琪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