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正”惨死收容站 孙志刚事件三年前就有发生
“2000年10月,浙江兰溪的‘林茂正’(音)因不满被强迫劳动与收遣站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在吃中饭时被人打成重伤后致死。”难道三年前,就已经有一个兰溪人成了冤死他乡的“孙志刚”?6月10日,本报《滴血的收容》报道中披露的“林茂正事件”引起了浙江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历经数十天的艰难寻找,兰溪方面今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林茂正”找到了!初步查找无所获
本报报道见报后,《金华日报》两名记者随即驱车赶赴兰溪市公安局查询了所有户籍资料,但仅查找到九个诸如“林茂盛”、“林茂青”等名字。
“林茂正”到底在哪里,派出所会不会没有在网上登记他的资料?当地公安局领导随即为记者找来了计算机高手---在该市云山派出所工作的“张工”张建彬。查找有关八个村所有20岁至50岁的林姓男子,计有126人。然而记者对这八个村从管辖乡镇处问到各村党支书或村主任的电话,一一询问,又找出电话簿中这八个村的村民电话佐证,费了番口舌解释后,得到的结果是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曙光初显又断线
“林茂正”本人当年在收遣站时由于发音不清,方言口音很重,在寻找过程中,本报记者及郭先礼家人配合金华方面,从黎姓、凌姓、吕姓等多方下手,但很快还是走进了死胡同。
在此情况下,记者只得求助于涟源市民政局,得到答复是“林茂正”只是谐音,那个人的真名叫“倪××”,在湖南话里,它们的音是基本相同的。
金华方面立即输入“倪××”,电脑里跳出了期待已久的结果:兰溪真的有这么一个人,而且名字完全一样,1961年生,柏社洪塘里村人。
兴奋之余,《金华日报》记者直扑马涧镇柏社洪塘里村。洪塘里村村委会蒋成明主任一开口,记者们刚兴奋起来的心又跌到谷地,他说:“倪××这段时间在金华打工,一个月前去的!”
“林茂正”其实叫“倪邦情”
6月21日,《金华日报》第四版“社会广角”刊发了《寻找兰溪的“孙志刚”》的特别报道。当天晚上,该报记者正准备赶来湖南采访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说,他知道我们要寻找的“林茂正”,其实叫“倪邦情”,是兰溪市墩头镇倪大功村人,年龄40来岁,三年前到湖南去打工,后来死在当地收容站里,家属还为此事到湖南去过几次。
记者听了有些惊奇。因为这个名字与记者前日打听到的“倪邦晴”基本一样,只是“晴”字变成了“情”字。6月22日一早,记者立即赶到兰溪市墩头镇,和知情者陈天然---墩头镇政府的一位干部,一同赶往倪邦情家。
原来,倪邦情生于1958年,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一个弟弟改嫁到安徽宁国县,倪邦情就一直跟着姐姐、姐夫过日子,是姐姐、姐夫把他抚养成人的。倪邦情是个很老实的人,中等个子,性情温和,喜欢独处,没有文化,30多岁了,也没有成家。1992年,倪邦情到安徽的妈妈那里去过,后来就开始到处打工,九年都没有回过兰溪的家。2000年农历八月,他曾回家来住过一个星期,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就是9月12日,他又离家到湖南打工,没想到,半个月后就出事了,他这一去竟与家人和故乡成了永诀。
这时,又来了一位“知情者”,他是倪邦情的堂叔,叫倪安星,在倪邦情出事后,曾作为倪邦情的家属,四次到湖南去处理后事。
“倪邦情”---“林茂正”,这两个名字在普通话里完全不一样,怎么能那么确定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呢?倪邦情又怎么会在《三湘都市报》等媒体上成了“林茂正”的呢?随着采访的深入,层层迷雾逐渐散开。据了解,倪邦情没有读过书,不会说普通话,而且他也没有办过居民身份证。在墩头一带的方言发音里,“d”音发成“n”音,如“墩头”读成“nengdiu”或“nediu”,“b”音则发成“m”音,如“邦”读成“mang”。记者请当地人反复读了几遍“倪邦情”、“林茂正”,听起来还真有几分相似。如果再换上一副湖南耳朵来听,这种想当然的自信就又会增加几分。倪邦情到了将“湖南”读成“funan”的涟源,被收容站记成“林茂正”,是完全有可能的。
记者在有关材料中看到,当时与倪邦情一起被涟源收容站收容的贵州人王成平、彭代常等人,在倪被打死后写的证词中,都称他为“林茂正”或“林茂证”,可见平时他们就这样称呼他的。
《金华日报》
- 关键字搜索:
-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