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抗炎 有心无力 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公布的沙斯确诊病例中,农民只占6%。但是随着沙斯疫情从大城市蔓延至农村地区,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正面临历来最严苛的考验。

农村或成抗疫缺口

  中国农村医疗体制落后有可能成为抗疫缺口。最近的民工返乡潮加速了疫情向农村蔓延的走势,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医疗体系已随着合作社的解散而陆续解体,毛泽东时代的“赤脚医生”已荡然无存,各地卫生院纷纷“走向市场”,却与农民渐行渐远。据专家估计,今日中国许多农村的医疗人力与资源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承担农村抗疫的重担。

  哈佛大学公共保健学院的萧庆伦教授接受法新社访问时说:“中国政府20年来并没有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护方面投资,尤其是任由农村医疗系统解体……农村医生如今都依靠向病人推销药物来谋求生计。”

  萧教授说:“中国政府应可以多作些投资,我指的并不是在发展(医疗的)高科技方面,而是在基本的清洁、卫生、公共保健和呈报体制等方面。如果中国早投资在这些方面,较早前就可以大大提前采取隔离防疫行动,而且甚至还可能通过对食物来源的严格检验,预防沙斯的扩散。”

  据香港《明报》报道,天津武清区的大王古庄卫生院就是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院负担周边17个村的疾病防治任务,医疗条件在华北农村已属上乘。但是根据院长李振江透露,该院仅有23名员工,却必须负责两万多名人口的医保,也就是说,平均每1000名农民分配不到一名医务人员,以卫生院现有十多张病床的规模计算,平均每千名农民也摊不到一张病床。

  此外,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虽然中国政府在改革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提出“恢复与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是事实证明,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恢愎、重建,人口覆盖率始终低于10%,90%左右的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所谓跨省(市)、县、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更是受到严重冲击,过去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复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比皆是。

  李振江院长说,十几年前医院的经费是由上级发给的,后来改为乡镇拨款,便只能拿到约三分之一,其他款项要由卫生院自己从业务中收入补足。

  李院长说,全院20多个人加上退休职工,每年正常开支要35万6000元(人民币,下同,约7万4300新元),但乡政府每年只给13万元,而且还经常拖欠。

人才严重短缺

  由于要找钱养活职工,他们只好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钱收的项目,无力发展公共保健项目。同时收费也上涨了,农民看普通的病,也需付出数十元人民币,许多农民负担不起。

  人才短缺是另一重大问题。李院长说,他的卫生院医护人员全部都是初级职称或助理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一个都没有。院内也有彩色超声波仪器等诊疗设备,可是没有具备资格的人来操作,效果不可靠,平常也少用。

城乡差距拉大

  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根源。中新社报道说,占中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拥有全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则相反。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坦言,海南一些城市医院病床利用率不到40%,而广大乡村的医疗卫生网却名存实亡,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使很多农民“因病致穷”。

  因此,沙斯疫情公布后,在多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引发了恐慌。5月初,因为害怕传染非典,浙江发生了村民袭击当地“非典”隔离点,还殴打乡镇干部的事件。

  这类事件显示,虽然中国政府已承诺为染疫的农民负担全部治疗费用,但是农村千疮百孔的基层医疗却无法令农民安心。

  中国政府最近也为农村防疫工作,推出了多项紧急措施,财政部规定农村防疫消毒费用一概由当地政府或单位负担,不得摊派给农民。

  农业部副部长刘坚日前宣布,卫生部已调动一些部队医院、省及市一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并加强培训医务人员。 。

  刘坚说,为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和救治能力,中国政府还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侧重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近期又增加投资8亿多元,以改善农村医疗机构收治条件。

(联合早报)

本文留言

作者郑方生(整理)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